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3477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25#
发表于 2017-3-21 21:58:2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工作繁多,且扯皮的事颇多,殊难爽利。每天回到家中,身心俱疲,放一两张唱片,聊以缓释胸中郁结。间或有一两点悦得,希望落下一两行文字,作个简短的记录。但往往打上三四行字,眼皮已是打架,并不能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达到将一些恣生出的念头厘清理顺、归纳收存的目的。于是有了上面两贴十分简陋的记叙。明天启程去海南,开始一周热闹兴奋的工作旅程。离开音乐的日子,通常是靠汗水、香水和酒水填补真空,这次希望能有些海水。

使用道具 TOP

626#
发表于 2017-3-23 12:31:38 | 只看该作者
石兄,M兄,已是无数次从头细读二位这贴子了,这贴子看似冷清,但其实如我一般潜水学习的人应是不少,这是论坛里最有价值的贴子了。跟随二位贴子学习,聆听,再学习,再聆听,这已成了我等尝乐的导师了。在这纷繁中讨生活,大都从一介意气风发的书生,不知不觉地裹上了一层世故甚至市侩。二位身上能看到这么纯真的中国读书人的风骨和人文情怀,自是惭愧啊。也只有在听音乐中能让自已有些许做回本真的时间,听音乐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也沉迷的越来越深,也算是一种遁世或是逃避的方式,退入到孤独、安宁、而又纯净的深处.

点评

赏乐确实是孤独又安宁。,  发表于 2017-3-24 15:19

使用道具 TOP

627#
发表于 2017-3-26 10:52:07 | 只看该作者
       花田兄的过誉之辞,弟实不敢当。弟何尝不是在此学习、聆听、再学习再聆听呢。包括大M兄、施兄、M33兄等前辈,长篇论述也好,三言两语也好,讲的都是长期积累、沉浸、反思、梳理后的深刻体会和精到指点。而小弟在此妄造长贴,不过是数月前仙逝的吴老兄所说的“心绪排泄”罢了。但当世有互联网、有论坛存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方式都有了革命性的改变。用当世之器,作当世之事,讲当世之思,也应当不是什么过份的举动吧。坦白地讲,这个续贴的质量不如首贴,一则环境变化所致,诚如桂兄所指,周边世故市侩之气逐渐淹没了刚刚回国那年的激情与真诚。二则自身进入瓶颈,主要还是因为荒疏了读书和思考,任由懒惰和懈怠支配自己的脑筋和身体。三则看到诸兄感悟文论水平之高,愈发不敢妄语臆评,贻笑倒不是什么大事,于诸兄无碍,但出错便不可宽恕,有负诸兄弘议。不过还应向鲁迅先生学习,秉持勇猛之精神,将所见所听所思所想公白于此,任诸君批判锤炼,予人先鉴,于自己也是纠偏,尚可得益进步。今天虽然公论仍有诸多禁忌,但所幸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认同,真理是在公共辨论中产生的,而非神赐或谁教的。

使用道具 TOP

628#
发表于 2017-3-26 11:14:56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南航飞机上看了《La La Land》,觉得是一部好电影,能否成为经典尚待观察。

       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借鉴,包括剧情设计、影像技术、音乐应用,试图以集大成的方式引发各个层次的怀旧情绪,并由此托生出新的感念。

       其成功之处,在于既庞征博引,包罗万象,又点到即止,绝不泛滥。

       例如对踢踏舞的借用,只在舞会邂逅后寻车交流一场,此后再未出现,但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两位演员也表演得很到位,展现出“熟练的皮毛”感,次专业一层,却十分应景,以致那个造型成了招贴画。

       对于音乐素材的使用也是如此。其实这并不是一部音乐剧,MUSICAL的表演形式没有占到主要地位,而是融汇到各个场合,起到助兴并烘托气氛的作用。影片对摄影手法的运用并不比对音乐形式的运用简单,甚至更为老到。

       但有那么一个段落,音乐不再只是起辅助作用,而是像音乐剧那样,以音乐作为叙事言情主要手法。米亚被制片人看中,约谈赴巴黎拍片时,面对制片人以歌唱形式讲述一个关于她AUNT(姑还是姨不得而知)的故事。这个唱段是这部戏的核儿,在一部歌剧里就是经典咏叹调,它进入副歌时已完全脱离了电影故事脉络和线路,所歌所咏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个人对于自身梦想的追求以及所需承担的世俗代价。

       总之,这是一个杰出的电影作品,可圈可点的方面非常多,需要多看几遍才能充分领会。在一切看来都很俗套的元素中产生如此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殊非易事。

使用道具 TOP

629#
发表于 2017-3-26 13:19:17 | 只看该作者
石兄提到鲁迅。
对鲁迅先生我个人没有什么研究,但据我所知,鲁迅也是有争议的。
象林语堂、王鼎钧都不认同鲁迅的。
被鲁迅骂的梁实秋,其实是很有学问的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大家。

使用道具 TOP

630#
发表于 2017-3-26 16:38:29 | 只看该作者
       70年代生人,对鲁迅先生的认知大多经过神化、去神化、再“神化”的过程。第一次神化是社会强加给学龄儿童的,靠的是课本、老师和舆论。第二次“神化”是自发的,靠的是鲁迅的真本事和读者的心智成长。

       而对于林语堂、梁实秋的认知则是鬼化、去鬼化、再“神化”的过程。这个不用解释了。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关键是存在、是保留。焚书坑儒,未能斩草除根。

       对于音乐的认知,何尝不是如此。最早听到贝多芬“冠名”交响曲的年代,认为他是音乐的神,他的音乐是神的音乐。及至听全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再听了他的其他作品,向上溯及海顿、巴赫,向下延展至马勒、老肖,对贝多芬有了相对客观的历史和艺术史定位。及至零零散散、不完全地听过二十来个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下屡次受到贝多芬精神的冲击和感染,又不得不将贝多芬奉若神明。

       语言应当精准。顺便说一说“神”。

       微信里有人说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关于佛教的节目,说明官方对有神论的态度开始转变。这个就不对了。
  
       正统的佛教并不是有神论。

       有神论看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的道德论。

       无神论承认外部世界存在秩序和规律,但那些秩序和规律是自我完善、自我循环的法则,并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特别是不受某种终极力量或某些未知力量的指导。人类宥于感知及认识能力的约束,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仍不完整、不全面,世界上应当存在许多人类未知的事物,但这些未知的事物不能或无意主动指引人类在客观世界中的行为。

       有神论归结到一点,是终极力量或一种又多种未知力量对世界的支配,并作用于人类的适应性行动和社会性行为。此外重要的一点是,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这种主宰性力量进行沟通,并受到启示和指引,改变人类的行动和行为。

       佛教徒根据佛陀及弟子的历史遗存经文,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领悟佛学真谛,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穿透表象的认知,并以此形成在现实生命存在时期的行为规范。这里面并没有与平行世界未知力量的沟通,而是试图建立并完善对外部世界的实质性认知。

       世俗化的求佛拜神不在讨论之列。



使用道具 TOP

631#
发表于 2017-3-26 18:03:50 | 只看该作者
文艺复兴与有神论并行不悖。人类经过中世纪的野蛮与蒙昧,瞠目于古希腊与古罗马,越加发生对人自我及外部世界乃至宇宙的了解的渴望。然而,文艺复兴以降,基督教、天主教教义仍然是守护人们行为的基准。
又,昨日联系多日不去的澳洲一位长者,他乃有兴味地罗列了他自认的人们不可不听的55部交响乐。回顾我自己的聆乐体验,《Eroica》于我从一部符号化的狂飙突进的作品,渐渐成为我的一部《圣经》,又称为我的天梯。从这位老者的目录来说,《英雄》不是兀自的横空出世,而是海顿、莫扎特的启蒙主义与大革命时代背景的自然流变。

使用道具 TOP

632#
发表于 2017-3-27 06:45:35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  2017-3-26 13:19

о
á ...

áеαСùС

使用道具 TOP

633#
发表于 2017-3-27 06:5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7-3-27 07:02 编辑
shinelb 发表于 2017-3-26 13:19
石兄提到鲁迅。
对鲁迅先生我个人没有什么研究,但据我所知,鲁迅也是有争议的。
象林语堂、王鼎钧都不 ...


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这仨属于鲁迅当年笔下的败将。事实证明,他们哪个被骂得都不冤。所谓“败将不可言勇”,何况等人家死后再来叽叽歪歪就更大可不必了。至于王鼎钧先生这号胡博士在那座仙岛上的小喽罗,我看跑到美国捧着圣经当他的寓公就蛮好,鲁大人的事就不劳其费心了。

使用道具 TOP

634#
发表于 2017-3-27 10:31:5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理解是:
鲁迅的思想是受尼采影响的,而林语堂和王鼎钧都是基督徒。
鲁迅与林语堂他们的纷争其实是西方尼采反基督在中国的翻版。
他们谁对谁错,有时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也可以说是立场吧。

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我认为要到经典里去寻找,而不能看那些说教。经典是历史承认的。比如对艺术美学的理解,要去看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
像对“正义”的理解,历史上也有经典著作论述的。我记得斯宾诺莎好像也论述过这个问题。
我的意思是说,要了解林语堂和鲁迅,关键是去读他们写的东西。而不是听别人说的。
对他们的著作,我也读得很少,我计划去看看林语堂,对梁实秋我也很感兴趣。

点评

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参透了学问,看明了事理,有多少心系普通大众的人文情怀?值得比较一下。  发表于 2017-3-27 11:22

使用道具 TOP

635#
发表于 2017-3-27 17:40: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论中国事,抱基督大腿管用吗?中国当时的残酷现实问题,要靠中国人自下而上的彻底觉醒方能解决。尼采与反基督这种高来高去的愿意扯一扯自是无妨,但实际上并没多大现实意义。而某些人无非是以为信上了洋教,拜了洋菩萨,自此就抱上了洋大人的粗壮大腿,可以挟洋自重罢了。不屑说林、王之流了,自蒋介石、胡适以降的所谓民国精英统治阶层,说穿了哪个心理上不是这副嘴脸!从这点上说,这俩块料也算志同道合、臭味相投,谁也别骂谁无耻。东海神州有座仙岛,大家逃到那岛上报团取暖,一起每日平安喜乐地祈祷着上(美)帝的神明蔽佑,可算得其所也!

或曰“知易行难”,做了学问却败了德行的大有人在,林语堂就是近代文坛的最典型之一。他应该暗自庆幸鲁迅先生夭寿,终究活不到1954年。否则就他跑到人家新加坡“南洋大学”上演的那出吃相难看到令人发指的无耻闹剧,以鲁大人生前那一贯嫉恶如仇的性子,怕将不是用笔了,而是真要用牙齿跟这种斯文败类拼命去了!

梁实秋既不是胡适那样的老滑头,也非林语堂那样的伪君子,他不过是偶尔当了回“真小人”的逍遥派,不承想刚好撞在鲁大人的枪口上,讨了好一顿狠打而已,委实有些可怜。可谁叫他自己当初落笔犯贱,鬼扯些什么“金磅卢布”,文艺争论你却抱藏祸心将“官府”扯进来欲害对方身家性命,鲁大人骂你那是教你做人呢。

使用道具 TOP

636#
发表于 2017-3-28 00:18:21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是我们的人。”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一文中,提到胡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纽约时,对周策纵说的这句话。周策纵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教授,历史学家,尤以其杠鼎之作《五四运动史》蜚声海内外。1999年,合肥大学等举办胡适思想国际研讨会,受邀的周先生因白内障手术而未能出席。为此,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家中致函,并撰诗为祝:“铮铮铁骨自由身,鲁迅终为我辈人。四十三年前告我,一言万世定犹新。”在这首诗的后面,周先生诠释说:“五十年代中期,胡先生曾告我:‘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这句话是孤证,也有质疑之声。胡适真的说过这句话吗?就当时语境而言,我以为,胡适完全存在说这句话的可能。

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爆发。2100多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上世纪30年代,胡风是追随鲁迅过从密切的文学青年。胡风被政治批判后,还上万言书给中共申述。胡风事件是知识分子探测中共言论自由的第一个强劲的信号。但是,胡风的耿直,书生气,和对政治清明的幻想,在现实面前被彻底粉碎。

胡风事件是一个很大的动作,是做给知识分子看的明确的刚性信号。具有警示性的作用。造成的影响由国内而至国外。震动至深至大。第一次显示出中共对不顺从的知识界的强力压制。

胡适在这个时间点上讲了这段话,应该是在谈起,或有感于胡风事件的感慨之言。胡风因言获罪。中共明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和亲密文友,压制的动作非常强势而有力。假如鲁迅本人尚在,倘若不听不服,其强力压制的结果可以想像,将会是一样的。周海婴所记,1957年反右时,毛泽东回答“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时说:“要么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毛泽东也深知鲁迅是不会为外力所屈服的。



最后一句话,毛泽东是深知鲁迅的。
胡适和鲁迅是五四运动的大将,是重量级的文化人。是相知相重的五四战友。虽然鲁迅在文章中,时有对老朋友的讥刺,但是,内心是敬重而怀君子之风的。鲁迅的性格,品格,境界,胡适是了然于心的。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之言:“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是“我们”的人!而“我们”,又是谁?是秉持“五四精神”的一代新文化师生。今天,“五四”百年将至,“五四精神”何在?“五四精神”不过时,在当今社会,“五四精神”何其珍贵。我们,寻觅“五四精神”苦苦而不得其!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9 16:28, Processed in 0.039119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