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5863

查看

102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25#
发表于 2017-3-5 12:03:18 | 只看该作者


       生疏的曲目,鲍罗丁第二交响曲。TAS榜里有这一张,所以寻来听之。

       俄罗斯五人团的作品都容易入耳,旋律流畅多彩,配器层次丰富,意境宏大悠远,是中国人喜欢的音乐风格。

       TAS榜单里有不少生僻的曲目,第一印象不如这首曲子那么好接受。Harry Pearson的音乐口味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但TAS榜确实影响很大,已经构成许多唱片推荐书籍的基础。

       其实只要耐心参考几个主要榜单,包括英国留声机和企鹅,美国的STEREOPHILE R2D4,日本唱片鉴赏等等,不难整理出一份容纳各种音乐口味的基础榜单。

       但是涉及古典音乐唱片评价的媒介实在是不胜枚举,网上就有classic CD, classicaltoday, classicalnet, classicaldigest, bbc musicweb, classicalnotes等等林林总总一大批专门网站,还是纽约时报、NPR、每日电讯报等大众媒体的专栏评论,包括他们出的一些榜单。

       而那些介绍音乐史、演奏发展史的书籍常常会提到一些经曲录音,亦不容放过。

       上面这些列举的大多是录音榜单,还没有落实到黑胶唱片这一更加狭窄的领域。目前只有台湾一家网站上列举的录音目录是以黑胶唱片序列号为基础的,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对于爱好音乐的朋友来说,最重要的是音乐体验,介质只是手段而已。能够在经济承受范围内,以最佳性价比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应该是大多数爱乐人比较现实的态度和选项。只有综合现场体验与多种介质回放,才能构建相对全面的音乐理念和评判基准。

       音乐介质的多元化,是具有非常意义的音乐革命,从爱迪生到MP3都不例外。介质的产生使得音乐走出固定的场地与时间,使爱乐人得以在阳光灿烂的正午时分、在美酒与点心的陪伴下、在单人独座的状态中聆听原本必须在夜晚厅堂中与一干生人一道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地情形下才能获得声音反射的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欣赏的民主化,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对于文字及文化普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以某种程度反向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制作、保存、流通、再现、再再现过程,对于音乐之社会功能也有放大、变异、实验、扭结的作用。这些影响在某些条件的限定下,不一定都是正向、积极的。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对演奏者现场性、自发性、情绪性演绎的扼杀,弥漫在近一世纪的演奏训练培育和商业扩散过程中。

       但是大趋势是好的,给予了普罗大众获得音乐的权利和便利。使骗子们无以遁形。

点评

如果去荒岛前只能带一种音乐介质,黑胶。只能选一位作曲家的话,贝多芬吧。  发表于 2017-3-6 09:23

使用道具 TOP

626#
发表于 2017-3-6 21:51:50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追求和现实需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今天参加一个节目评审会,听到各路人士对其中一部新创作的小型管弦乐作品发表见解。

       老一代人要求有朗朗上口、易懂好记的旋律,大概是想照着《东方红》或其他革命史诗的创作模式,推出一部能够激发普罗大众充沛热情的现实主义作品。

       年轻的作曲家大概也没有想在一个庆典节目中搞什么先锋创作,乐曲的某些旋律虽然包含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半声音阶,但主要的和弦及配器依然是相当传统的。从结构上讲,除了开头有个别具一格的宏大管乐广板外,一路从抑到扬,慢唱快打,直至终曲全乐队合奏高潮。

       余不才,既对乐曲结构不满意,也嫌音乐程式老旧。虽然是热热闹闹人头攒动的庆典,这首七八分钟的乐曲还是可以独立成章,按照交响诗的程式去构架。开头的广板到末尾并没有得到呼应,中间是一口气渐强而缺少起伏,主旋律不突出且没有再现、变形、加花等手法加以强化,自然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节奏的单一使乐曲缺乏呼吸感,和声织体的单调更无法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今天再能拿出什么新奇的声音来,实在是件难事。音乐到了ARVO PART和PHILIP GLASS这个地步,能够再做到有生命力的创新,都是天才。

       然而,老酒装新瓶,依然比现在这个状态要好得多。其中已经采用的一些中华古乐因素,初听上去颇为惊艳,可以成为进一步加工提炼、变形累砌的素材,构筑成多姿多彩但闻所未闻的乐声。但这应该不是老一辈儿喜欢的路数,音乐在老人家那里,基础是歌,成品是歌的复杂变型。

       想起来当年柴可夫斯基有些作品也倍受同僚诟病,五人团的老大巴雷科什耶夫就想让柴氏改动《罗米欧与朱丽叶》的一些片段。好在老柴作品中多是自发创作,少有应景之作,即使是命题作曲也是为艺术原由而不为现实事功。所以比较容易坚持。

      



      

使用道具 TOP

627#
发表于 2017-3-7 11:04:48 | 只看该作者
ARVO PART和PHILIP GLASS的音乐属于简约主义音乐,是20世纪中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音乐,与电影音乐有密切联系。

简约主义又恢复了传统的调性,但在作曲的和声体系上与传统是不同的。简约主义音乐是在12音体系音乐和序列主义音乐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创立起来的一种音乐。但是否简约主义音乐就比序列主义音乐高明呢?我认为不一定的。这两种音乐的比较,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简约主义音乐更容易接受。但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序列主义音乐也是发展得相当成熟的音乐。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的音乐在美国其实得到广泛认可的,还有像梅西安,他也受序列主义影响。

我国的作曲家,主要也是受序列主义和简约主义音乐影响。简约主义是后来出现的,并且也比较流行。但我认为,简约主义音乐不会取代序列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也是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并且其本身的魅力也是非常大的。

使用道具 TOP

628#
发表于 2017-3-7 12:39:59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 发表于 2017-3-7 11:04
ARVO PART和PHILIP GLASS的音乐属于简约主义音乐,是20世纪中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音乐,与电影音乐有密切联 ...

敢问我国作曲家啥时候主要受序列主义影响了?

就以布列兹为首的那个虚张声势的利益小圈子而言,现实情形恐怕是某个别系主任曾经“欲入而不得其门”吧?除了前些年,上音被法国IRCAM狠宰了一套昂贵的声音空间信息中央处理器以外,屁也没得到。何况,以我国音乐学府广大师生那众所周知的数理逻辑能力,咋玩儿“序列”啊?这不闹呢么!再说,明眼人都知道那其实就是一坑,绕着走还来不及呢!

使用道具 TOP

629#
发表于 2017-3-7 14:23:08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我的理解和你不一样吧,12音音乐也可以称为序列音乐的,朱践耳就受这种风格影响的。

点评

他也就是晚期(80年代)才开始尝试引入些十二音序列技法,想赶个当时西方先锋派学术潮流。比较搞的是,自七十年代后期,西方学术主流又开始回归调性了,所谓“序列主义”最闹腾的劲儿已然过去了。  发表于 2017-3-7 16:09
()Щ  发表于 2017-3-7 16:02

使用道具 TOP

630#
发表于 2017-3-8 20:09:23 | 只看该作者
       两位兄台,小弟对乐理所知甚浅,但依稀知道历史上音乐理论的进步对音乐创作的发展确有辅臂之功。

       然而是否在有些时段中,有些环境下,某种音乐理论在深化演变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本质有所忽略,换言之,有些音乐理论家过度沉陷于数理推演、逻辑辩诘之欢娱,而其创作却有悖于动情触心、勃发精神之功能?

       还是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那些上世纪各种”主义“流派滋生的环境相去甚远,因而欣赏起来有些吃劲,而无法激活对此类音乐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深刻反应?

       聆听西方古典音乐总体来说已经是一种需要逐步学习、逐渐适应的艺术鉴赏行为,那么面对这些在西方文化情境下已属小众的艺术流派,是否需要更多脱离现实、抛弃现实的沉浸?这种沉浸的结果对于现实生存将起到正向还是反向的作用呢?一时想不清楚了。

使用道具 TOP

631#
发表于 2017-3-8 20:27:47 | 只看该作者


       萨瓦利希指挥的这套《以利亚》,得到几本参考书和若干榜单的推荐,却一直被忽略。前两天又有位爱乐老兄在微信中大赞不已。这位年兄长期静心专听宗教合唱音乐,他的感慨应是真心感发。从淘宝购得一盒三张红银版,果然是便宜又好听的佳作。

       门德尔松真是得了巴赫乾坤转世般的衣钵,尽管旋律和织体不同于巴赫,但这部作品的底层结构、发展程式特别是音乐中散发的气质、韵味、精神,与巴赫是如此贴近。门氏发掘、推介、弘扬巴赫作品有功,而他这为数不多的几部合唱作品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巴赫风格的实践和传承,并在继承中融汇出自己的风格,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违和。

点评

我也买到了这套黑胶,还是全新的!可见作品比较冷门?  发表于 2017-3-10 09:58
能听《伊利亚斯》的都是大家!  发表于 2017-3-9 09:15

使用道具 TOP

632#
发表于 2017-3-9 12:5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7-3-9 14:01 编辑

工作很忙,关于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简单说几点:

1、        现代音乐的产生与20世纪早期的文艺思潮有关,与20世纪早期的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等有关。和美术等姊妹艺术类似。叔本华、尼采、帕格森和弗洛伊德等人对20世纪的艺术有很大影响。

2、        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是建立在不同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音乐是建立在传统和声学基础上的,而现代音乐是打破了传统和声学体系的,它们之间区别很大。这个道理和美术是一样的,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等人对绘画的理解与西方传统绘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新的艺术理论,与传统完全不同甚至完全颠覆。

3、        不能采用欣赏传统音乐那种方式来欣赏现代音乐。欣赏现代音乐要放弃对优美旋律和和谐和声的期待。我们欣赏传统音乐的时候,有时听了一句,就可以联想到下一句。而现代音乐是根本不同的,是联想不到的,因此会觉得意外,因此在欣赏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也是现代音乐的特点之一。在本质上,之所以会这样,与作曲理论等原因有关。

4、        像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梅西安等人在DG等大唱片公司都有很多录音的,很多制作也是重量级的。也说明他们的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可。

5、        有机会,我们多探讨。

使用道具 TOP

633#
发表于 2017-3-9 15:46:53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施版有时间推荐一些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唱片。

使用道具 TOP

634#
发表于 2017-3-9 16:12:26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7-3-9 15:46
期待施版有时间推荐一些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唱片。

可以的,我们一起学习。
欣赏现代音乐,可以从拉威尔、德彪西、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开始。
论坛以前也讨论过。B老师这个置顶贴《20世纪音乐漫谈》就非常好的。可以先看这个: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extra=page%3D1

点评

刚入论坛这些好文都没发现,抽空一定好好拜读。  发表于 2017-3-10 09:52

使用道具 TOP

635#
发表于 2017-3-9 19:13:12 | 只看该作者
Burt老师这个贴子真是个宝,过一阵儿回头看看,又有新收获.

点评

真的是谦虚使人不断进步,只是咱后者就更追不上了😄  发表于 2017-3-10 09:55

使用道具 TOP

636#
发表于 2017-3-10 16:29:46 | 只看该作者
刚才试着听了勋伯格的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感觉不错似乎没那么难接受。还是6只眼单声道版本呢。

点评

《以利亚》似乎是比较冷门,但这套录音专家评价不错,几本参考书都列为第一推荐。  发表于 2017-3-10 21:5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4-21 06:49, Processed in 0.031381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