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5864

查看

102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37#
发表于 2017-3-10 19:22:14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7-3-10 16:29
刚才试着听了勋伯格的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感觉不错似乎没那么难接受。还是6只眼单声道版本呢。

升华之夜是他早期的浪漫派作品,属于“后瓦格纳-理查”式的交响诗。写完古雷之歌之后,勋伯格自感江郎才尽,自忖一辈子也写不出老柴、瓦格纳那般伟大的旋律,这才开始鼓捣他那十二音体系。折腾半天最后自己都承认是失败的。

点评

哈哈。让人长出一口气啊。  发表于 2017-3-10 21:49

使用道具 TOP

638#
发表于 2017-3-12 18:28:43 | 只看该作者
音符是有限的,是否旋律也会穷尽??

点评

这也是我的疑惑啊。越到近代,可亲近的旋律越少,作曲家似乎也不再追求朗朗上口的曲调,转而对音乐氛围更感兴趣了。  发表于 2017-3-12 18:47

使用道具 TOP

639#
发表于 2017-3-12 19:05:51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7-3-12 18:28
音符是有限的,是否旋律也会穷尽??

连巴赫这样主题似乎无穷无尽的人在晚年也捣鼓起了半音,毕竟写旋律的能力和音乐的展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使用道具 TOP

640#
发表于 2017-3-12 19:15:03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3-8 20:09
两位兄台,小弟对乐理所知甚浅,但依稀知道历史上音乐理论的进步对音乐创作的发展确有辅臂之功。

...

严肃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在寻求用逻辑的方式继续推进,人类情感本身并不能使音乐继续发展,音乐发展本质是逻辑,其次再用"意思"去丰满他。
音乐这东西和科学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能学会牛顿力学,但越是先进越是艰深,不是专门研究物理的当然不能看懂量子力学论文,但专门研究这个的自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

点评

所以"曲高和寡"一  发表于 2017-3-12 20:51

使用道具 TOP

641#
发表于 2017-3-12 19:26:52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那边的贝利尼等人没有旋律估计展开不了。莫扎特活过五十岁的话会否也搞些不要卖钱的音乐科研作品?

使用道具 TOP

642#
发表于 2017-3-12 19:59:59 | 只看该作者
       天津杨老师的35A微信群十分热闹,除了版主本人厚积薄发的言论传记,也出现不少有意思的评论、感言和视频片段。十年前,这样的切磋交流还只能是个心愿,如今却十分便捷地成为现实,远隔万里也能即时交谈,甚至听一下对方大致齐的音响搭配效果。

       身处此道,认为音响器材和音乐唱片倒是比较早地进入全球化时代。网购是一方面,特别是二手器材和唱片,关税相对较低,能够承受也比较划算。如果语言能过关,网上跨国交流也不是问题。这本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最近淘宝上流传的一些措施却似乎倒行逆施。总之是利益在作怪,文化专权还在其次。总不能一边骂着特朗普逆全球化,一边变着花样搞闭关锁国吧。

       昨天北京和平里地区的赋格小店举办黑胶集市,原本还长宽绰的店面经人流一挤,也有了摩肩接踵的景象。不知道店家如何保证货源,但从产地看,货品来自美、欧、日各地,却也是全球化的缩影了。只是没有什么俄罗斯和东欧的唱片。

       年轻的潮人很多,随耳也听到不少谈论版本的高手发议论,指点朋友收这收那。一时有些后悔,相形之下已经是老人家了,不该来凑这个热闹。

       贼不走空,勉强在年轻人横支的臂膀下扒拉一下,找到一套门格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演绎的巴赫《圣马太受难曲》,还是菲利普公司早期的MICROGROOVE 紫红标单声道。门格贝格于1939年68岁时录制的这套唱片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53年棕枝主日(复活日前的主日)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录音音乐会,播放14年前同一天录制的这套受难曲。实际上从1899年开始,门氏每年标枝主日都会上演这个曲目,成为阿姆斯特丹战前的一个音乐传统。



       图中这套是1950年代末第二次出版,据说没有五十年代初的第一版好,而且省略掉了门格贝格用指挥棒敲击指挥台的有趣声响。

       吧台喝水的时候同临座的一对小年轻攀谈,说起听古典音乐的仍是小众,只有“听进去”了以后才能“也挺有意思”的。也不知道像上面这套古老的录音,还会有几个年轻人感兴趣,成为这个论坛里几位恐龙般的人物。

       另一张意外收获是John Coltrane的A Love Supreme。对爵士并不在行,所以求助于榜单和评论。评论说这张1965年录制的唱片对爵士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音乐中能够听到喜悦、狂躁、愤怒、哀怨等各种情绪,柯川本人的演奏技巧也有大的飞跃。



       这张唱片多次被复刻,从标签上看这张标价165元人民币的是1971年IMPULSE/ABC的出品,盘基不厚,盘面需要清洗。店家提供了清洗服务,效果不错。因为吃过日本唱片的亏,所以看到是美国原产,也就不挑剔了。它的头版165美元都买不下来。

       日本早年复刻了许多经典版本的爵士唱片,并不是这轮复刻潮的产品。但包括古典音乐唱片在内,日本产品良莠不齐,听一耳朵经常会“我靠”,只不过有时是惊喜,有时是忿闷。这次有不少百大唱片,因为日本版,都放弃了。价格亦不合适。

       回到35A。今天将一间12平米小屋收拾出来,两侧满布唱片和书架,窗下摆开一套国都22前级+II 后级, 推动那对乐爵士黄黑皮表兄弟。兼联78转虫胶和CD。说实在的,从质感到气势到音场到从容度等等,实在无法与目前的黑胶系统媲美。如果没有比较,其音乐味道、低频下潜、音场纵深感,在这间小屋内已可令生耳惊叹。但是因有珠玉在前,它们就只能作备份了。不是35A不好,是真不容易玩好。

使用道具 TOP

643#
发表于 2017-3-12 20:04:56 | 只看该作者
巴赫时代,音乐是被作为数理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承担宣兴宗教情怀的责任。及至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人类情感、时代精神在音乐作品身上的印迹要比乐理的科学发展更引人注目了。而进入印象派、十二音律时代,音乐的理性构造与感性创造孰轻孰重,已经看不清了。

点评

感觉石兄讲到器材的时候很接地气哈哈!  发表于 2017-3-12 20:48

使用道具 TOP

644#
发表于 2017-3-13 08:45:04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3-12 20:04
巴赫时代,音乐是被作为数理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承担宣兴宗教情怀的责任。及至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人类情 ...

也许只是在我们业余爱好者眼里,情感被看得比理论更重罢了,就像我们用手机电脑的功能和从中获得的便利和这些电子产品在被创造的时候工程师想的自然是不同的

点评

音乐激发情感只是其唯一功能?功能之一?or毫无关联??  发表于 2017-3-13 09:32

使用道具 TOP

645#
发表于 2017-3-13 10:47: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20世纪美好的旋律可能比以往任何世纪都丰富。从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最具旋律天赋的学院派作曲家都将才情投身到电影音乐或其它流行音乐类别中去了。

自维也纳的马勒、策姆林斯基最好的作曲系学生科恩古尔德,以及施特劳斯的教子马克思.斯坦纳以降;俄国的普罗科菲耶夫、老肖和哈恰图良,法国六人团中的奥里克和奥涅格也不惶多让。同时,音乐厅作品则越来越以向同行展示作曲者独特或复杂的技术能力为主旨,而非献给世人的动人灵感。自拉赫玛尼诺夫、巴伯以后,似乎再也没什么人肯为一首协奏曲或四重奏写个永垂不朽的主题了。

点评

确实如此,音乐工作者迎合市场受众与挖掘乐音内在规律的劳动似乎分道扬镳了,这对于我这样还沉迷于欣赏18,19世纪德奥音乐的初级欣赏者可不是好事,虽然lalaland的钢琴旋律感觉还不错。  发表于 2017-3-13 11:15

使用道具 TOP

646#
发表于 2017-3-13 11:24:34 | 只看该作者
      从未尝试过作曲,没有发言权。在朋友指导下学习写古体诗,也是在规矩套子下抒发心意的一种形式,有那么一点心得。

  首先就是技术上要有充分准备。如果对格律声韵能够烂熟于心,对字词涵意可以把握精准,对文史典故做到多知多晓,这样就能如古人般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个人读书不多、努力不足,外部也没有了古诗兴旺时代的人文环境,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艰难地拣字凑句,很多情况下因文害义,不得不调换词语去适应音律的要求。

  其次是胸臆与情怀。一首诗的起点,应当是一个想法,一种感悟,一点体会。当代人容易用白话来构织思想进程,因此不论触发了什么灵感,其体现形式总还是在白话的语言体系内。偶尔有些想法连带出一些诗体片段,进而延展出一个诗词的骨架,再经润色打磨,大约可以成型。这与古人在深厚积累下的自然结语,是不同的路数。笨办法而已。

  再有就是意境。有时候意境取代想法,成为一首诗最吸引人的特点。但是意境不能取代想法。意境的美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发,但意境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常常是与时代大环境、大背景以及个人小境遇、小心情相关联的。没有意境的诗,是很干瘪的,但只欣赏意境,却会流于空泛。

  还有就是联想。语言、字句是具体的,诗文描述的事物环境是具象的,但诗的本体意识和美学结构却有极强的抽象成份。中国古诗尤然。一个字在中国文化发展长河中有可能积淀出多重意义和意象,放在一首诗中就能激发出相应的关联和想象。一个场景、一个物象、一个画面、一个韵脚、一个感叹,都可能营造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些不是凭空的胡乱的想象,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形成的。

  似乎上述可以比对音乐的创作。作曲家总还是想说些什么才开始作曲,运用不断发展的音乐技术(包括乐理和乐器)讲述一个故事或是营造一个意境,而每一个小小的音乐元素也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文化或时代小小渊源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一个主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个歌谣的旋律,唱的是liberte,自由。这就可以引导听者想象大革命时期的景象和精神,以及这些景象和精神给予贝多芬的感受,并传导到当下环境中与听者有关的事物和概念了。而德彪西的《棕发女郎》,因其立意源自DE LISLE的诗歌,不免也带有些诗歌中苏格兰乡间小调的味道。但德氏把五声音阶和自然和弦、变格终止等手法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前所未闻的奇妙声境。这些大师在作曲过程中,就像我们做古体诗,总是要在技术层面经过缜密的计算,搭建构架,铺设椽檩,但也必定是有肺腑感怀,不吐不快吧。


  

使用道具 TOP

647#
发表于 2017-3-13 13:55:20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3-13 11:24
从未尝试过作曲,没有发言权。在朋友指导下学习写古体诗,也是在规矩套子下抒发心意的一种形式,有那 ...

适才,S版介绍蒋勋的书帖子中,引述其中一些文字,曾提到“庄周梦蝶”这则掌故。不由得心头飘过李商隐那首绝世七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若论写诗的才思与技巧挥洒到了人家这个份儿上,实在也真是没谁了。特此录与爱乐、吟诗、叹世的石兄倒也应景儿得很,想来兄读来亦必心有戚戚焉……

点评

多谢B老师指点  发表于 2017-3-13 20:27

使用道具 TOP

648#
发表于 2017-3-13 16:42:2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嘛,个人认为现代音乐目前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像拉莫作为和声之父,他的作品就是对于理论的讨论,他当然想不到日后能有贝多芬这样可以在他建立的理论上发表人文精神的作曲家,如今各种先锋音乐织体发展技法的创始人们甚至都还尚在,如今先锋音乐自然还是更多在技法上理论上讨论。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4-21 06:51, Processed in 0.032060 second(s), 2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