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5862

查看

102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49#
发表于 2017-3-13 20:51:10 | 只看该作者


         提到贝五,就选上面这个版本听一下。再次体会一下那个LIBERTE。

         索尔第诠释的作品通常骨架方正,但细处常有夸张。这个版本里,听不出从乐章分隔的角度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设计,段落之间的对比和变化也不明显。也许是录音的缘故,几个渐强句从弱起到强奏,节奏和力度变化似乎都不够劲儿,反倒是一些没必要的拖腔,显得有些装腔作势。但总体上还是气势如虹地一以贯之,尚算佳作。

使用道具 TOP

650#
发表于 2017-3-13 20:5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3-14 07:40 编辑

1

使用道具 TOP

651#
发表于 2017-3-13 23:23:01 | 只看该作者
bodyheat 发表于 2017-3-13 10:47
其实20世纪美好的旋律可能比以往任何世纪都丰富。从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最具旋律天赋的学院派作曲家都将才 ...

电影《汉尼拔》中那段歌剧的原声旋律优美动人,很有古典音乐之风,曲作者是年轻的爱尔兰作曲家Patrick Cassidy。令人印象深刻哦。

使用道具 TOP

652#
发表于 2017-3-18 23:19:15 | 只看该作者
         远在蜀地、久未谋面的少年才俊秀夫开始认真地学习古琴演奏。

        上周,单位里的一位颇为投契的年轻同事说,放弃了上手四五年的钢琴,准备学习古琴。

        今晚在斗室中再次聆听吴兆基老先生的《吴门琴韵》,不禁想起这两位处在人生之花绽放恰如今日之早春的爱乐同好。

        对于古琴演奏知之甚少,把几人录音集子听一来,得出此非幼齿之音的印象。亦非当世之音矣。琴音之下,总会有一缕墨香,一炉香尘,一盏清茗,一捧溪冷,一池幽篁,一阵松涛。 而没有这些存在的世界,似乎也就不是古琴的世界了。

        琴音之侧,意兴寥寥,但无惶惶。这几日雾霾以极为精准的步伐回袭帝都,车马流动,一场喧嚣胜过一场。沙特国王那500多吨行李,在机场招摇过市,那500辆奔驰占尽一侧二环,就连被阻拦行进、骂骂咧咧的车主和行人也大呼开眼过瘾。古琴的声音该在何处响起?

        这古琴,本也不是弹与众人的,总需要一个隔绝于天下以作俯仰之观的角落,做这件映照自己内心的艺事。那么吴老那一代人所处的时代,所有的人间角落都被革命潮流洗涮得干干净净,他们是如何得以自保,又得以保留这一以静默内敛激怒怨怼鼠辈、几近戕害烟灭的角落 的。

使用道具 TOP

653#
发表于 2017-3-19 22:39:12 | 只看该作者



       Hansheinz Schneeberger,1926年出生的瑞士小提琴家,很少听到他的名字,但Wiki上说他是Frank Martin小协和巴托克第一小协的首演独奏,当年盛名可以想见。

       上面这套巴赫小奏,伴奏的是欣巴罗,总体声音比较清瘦,有很强的巴洛克气质。施氏用一把1731年的斯氏琴,声音也倾向挺拔骨立,揉指控制得很严,有些羊肠弦的味道,但穿透力要强大得多。巴赫的作品可以作一些装饰奏,但这个版本演绎得比较朴实,并没有过多加花。

       比起格鲁米欧、梅纽因的录音,这种演绎风格不那么容易入耳,亲切感稍逊。然而这个版本体现出十分浓郁的中古情趣,不以油润的声音或流畅的旋律打动听者,而是更加注重结构的严谨及和声的准确,将巴洛克音乐的内在秩序、宗教音乐的道德精神展现得更加到位。如果从审美效果角度看不奉当今的话,倒是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54#
发表于 2017-3-20 22:08:35 | 只看该作者


       安塞美指挥罗蒙德乐团演奏圣桑之第三“管风琴”交响曲,DECCA SXL系列。

       听这张唱片,诀窍是将音量扭大四分之一,紧闭门窗,最好趁着楼下的老大妈们还在跳街舞的时候。这样,既可以畅快地体会这首乐曲磅礴雄浑的气势以及管风琴低音管那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也可以防止邻居提意见。

        此前听其他版本,没敢开这么大音量,未能达到如此麻心酥肺的效果。也听过一次现场演奏,由于人在三层侧边包厢,也未能听到乐队与管风琴无缝融合的声音。

点评

偷乐  发表于 2017-3-21 06:54

使用道具 TOP

655#
发表于 2017-3-21 21:58:2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工作繁多,且扯皮的事颇多,殊难爽利。每天回到家中,身心俱疲,放一两张唱片,聊以缓释胸中郁结。间或有一两点悦得,希望落下一两行文字,作个简短的记录。但往往打上三四行字,眼皮已是打架,并不能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达到将一些恣生出的念头厘清理顺、归纳收存的目的。于是有了上面两贴十分简陋的记叙。明天启程去海南,开始一周热闹兴奋的工作旅程。离开音乐的日子,通常是靠汗水、香水和酒水填补真空,这次希望能有些海水。

使用道具 TOP

656#
发表于 2017-3-23 12:31:38 | 只看该作者
石兄,M兄,已是无数次从头细读二位这贴子了,这贴子看似冷清,但其实如我一般潜水学习的人应是不少,这是论坛里最有价值的贴子了。跟随二位贴子学习,聆听,再学习,再聆听,这已成了我等尝乐的导师了。在这纷繁中讨生活,大都从一介意气风发的书生,不知不觉地裹上了一层世故甚至市侩。二位身上能看到这么纯真的中国读书人的风骨和人文情怀,自是惭愧啊。也只有在听音乐中能让自已有些许做回本真的时间,听音乐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也沉迷的越来越深,也算是一种遁世或是逃避的方式,退入到孤独、安宁、而又纯净的深处.

点评

赏乐确实是孤独又安宁。,  发表于 2017-3-24 15:19

使用道具 TOP

657#
发表于 2017-3-26 10:52:07 | 只看该作者
       花田兄的过誉之辞,弟实不敢当。弟何尝不是在此学习、聆听、再学习再聆听呢。包括大M兄、施兄、M33兄等前辈,长篇论述也好,三言两语也好,讲的都是长期积累、沉浸、反思、梳理后的深刻体会和精到指点。而小弟在此妄造长贴,不过是数月前仙逝的吴老兄所说的“心绪排泄”罢了。但当世有互联网、有论坛存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方式都有了革命性的改变。用当世之器,作当世之事,讲当世之思,也应当不是什么过份的举动吧。坦白地讲,这个续贴的质量不如首贴,一则环境变化所致,诚如桂兄所指,周边世故市侩之气逐渐淹没了刚刚回国那年的激情与真诚。二则自身进入瓶颈,主要还是因为荒疏了读书和思考,任由懒惰和懈怠支配自己的脑筋和身体。三则看到诸兄感悟文论水平之高,愈发不敢妄语臆评,贻笑倒不是什么大事,于诸兄无碍,但出错便不可宽恕,有负诸兄弘议。不过还应向鲁迅先生学习,秉持勇猛之精神,将所见所听所思所想公白于此,任诸君批判锤炼,予人先鉴,于自己也是纠偏,尚可得益进步。今天虽然公论仍有诸多禁忌,但所幸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认同,真理是在公共辨论中产生的,而非神赐或谁教的。

使用道具 TOP

658#
发表于 2017-3-26 11:14:56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南航飞机上看了《La La Land》,觉得是一部好电影,能否成为经典尚待观察。

       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借鉴,包括剧情设计、影像技术、音乐应用,试图以集大成的方式引发各个层次的怀旧情绪,并由此托生出新的感念。

       其成功之处,在于既庞征博引,包罗万象,又点到即止,绝不泛滥。

       例如对踢踏舞的借用,只在舞会邂逅后寻车交流一场,此后再未出现,但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两位演员也表演得很到位,展现出“熟练的皮毛”感,次专业一层,却十分应景,以致那个造型成了招贴画。

       对于音乐素材的使用也是如此。其实这并不是一部音乐剧,MUSICAL的表演形式没有占到主要地位,而是融汇到各个场合,起到助兴并烘托气氛的作用。影片对摄影手法的运用并不比对音乐形式的运用简单,甚至更为老到。

       但有那么一个段落,音乐不再只是起辅助作用,而是像音乐剧那样,以音乐作为叙事言情主要手法。米亚被制片人看中,约谈赴巴黎拍片时,面对制片人以歌唱形式讲述一个关于她AUNT(姑还是姨不得而知)的故事。这个唱段是这部戏的核儿,在一部歌剧里就是经典咏叹调,它进入副歌时已完全脱离了电影故事脉络和线路,所歌所咏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个人对于自身梦想的追求以及所需承担的世俗代价。

       总之,这是一个杰出的电影作品,可圈可点的方面非常多,需要多看几遍才能充分领会。在一切看来都很俗套的元素中产生如此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殊非易事。

使用道具 TOP

659#
发表于 2017-3-26 13:19:17 | 只看该作者
石兄提到鲁迅。
对鲁迅先生我个人没有什么研究,但据我所知,鲁迅也是有争议的。
象林语堂、王鼎钧都不认同鲁迅的。
被鲁迅骂的梁实秋,其实是很有学问的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大家。

使用道具 TOP

660#
发表于 2017-3-26 16:38:29 | 只看该作者
       70年代生人,对鲁迅先生的认知大多经过神化、去神化、再“神化”的过程。第一次神化是社会强加给学龄儿童的,靠的是课本、老师和舆论。第二次“神化”是自发的,靠的是鲁迅的真本事和读者的心智成长。

       而对于林语堂、梁实秋的认知则是鬼化、去鬼化、再“神化”的过程。这个不用解释了。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关键是存在、是保留。焚书坑儒,未能斩草除根。

       对于音乐的认知,何尝不是如此。最早听到贝多芬“冠名”交响曲的年代,认为他是音乐的神,他的音乐是神的音乐。及至听全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再听了他的其他作品,向上溯及海顿、巴赫,向下延展至马勒、老肖,对贝多芬有了相对客观的历史和艺术史定位。及至零零散散、不完全地听过二十来个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下屡次受到贝多芬精神的冲击和感染,又不得不将贝多芬奉若神明。

       语言应当精准。顺便说一说“神”。

       微信里有人说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关于佛教的节目,说明官方对有神论的态度开始转变。这个就不对了。
  
       正统的佛教并不是有神论。

       有神论看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的道德论。

       无神论承认外部世界存在秩序和规律,但那些秩序和规律是自我完善、自我循环的法则,并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特别是不受某种终极力量或某些未知力量的指导。人类宥于感知及认识能力的约束,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仍不完整、不全面,世界上应当存在许多人类未知的事物,但这些未知的事物不能或无意主动指引人类在客观世界中的行为。

       有神论归结到一点,是终极力量或一种又多种未知力量对世界的支配,并作用于人类的适应性行动和社会性行为。此外重要的一点是,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这种主宰性力量进行沟通,并受到启示和指引,改变人类的行动和行为。

       佛教徒根据佛陀及弟子的历史遗存经文,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领悟佛学真谛,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穿透表象的认知,并以此形成在现实生命存在时期的行为规范。这里面并没有与平行世界未知力量的沟通,而是试图建立并完善对外部世界的实质性认知。

       世俗化的求佛拜神不在讨论之列。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4-21 06:46, Processed in 0.028456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