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247573

查看

34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ecords33

61#
发表于 2013-12-21 16:3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9-4 07:50 编辑



      CELLO AUDIO 1986 年6月推出了旗舰参考级放大器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是单声道、分体电源的四件套设计。这样的设计制作在当时是极为奢华的,30 多年过去了,如今四件套设计的功率放大器仍然是寥寥无几。
      翻阅 CELLO Performance 放大器的使用手册,厂家在对 Performance 的介绍中叙述道:Congratulations on choosing thePerformance Amplifier. Your unithas been individually hand-madefrom the finest parts and materials.The Performance Amplifier utilizesproprietary Cello circuitry thatrepresents the true state-of-the-art inaudio electronics and is designed toperform to specifications for decadesof musical enjoyment.Performance。的确如此,拥有 Performance Amplifier 可以几十年安心的聆听欣赏优美的音乐。



      Performance 的分体电源和放大器之间用了 8 线电缆连接(这个连接线是用 STRINGS 2 制作的),供电电压 +/-80V。 Performance 的电源的保险管是 7.5A,放大器的保险管是 15A。



      厂家配给的这对 8 芯电源线长度是 3 英尺 3 英寸,近 100 公分。我观察发现,大部分用家都是把放大器直接叠放在电源上。我觉得还是分开放置为好,会减少一些干扰。



      很多人不太接受或者不习惯 CELLO 这样的接线方式。其实这样的工业接线端子方式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只是接线时要倍加小心,不能接错线序,不然后果是会非常悲壮的哦!



       Performance 共有三代产品,第一代 Performance, 第二代Performance II ,第三代Performance III 。第一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比较好区分,第二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于 1992 年推出,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又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从外表比较难区分,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和内部的一些特征来仔细辨别。早期的 Performance II 是虾玉色电路板,黑色面罩的散热风扇;中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是绿色电路板,黑色面罩的散热风扇;晚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是绿色电路板,散热风扇的面罩银色金属过滤网。第三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标签的非常少见,其实第二代后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就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据台湾 CELLO 同好说 1500# 以后的,银色的散热风扇面罩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就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厂家没有给所有的第三代更换 “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 标签(主观猜测,可能第二代的标牌没有用完)。据香港 CELLO 玩家说 1700# 以后的标牌都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可惜没有机会亲眼看见过 III。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Ⅱ当年的售价约为27万港元。我有幸买到的这套编号近1700号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放大器是银色风扇全绿卡是最后期的版本。(内部图片是借用的,是中期的绿板版)

      下图是第一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的标牌。



      第二图是第二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标牌。



      第三图是第三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的标牌,这是在网上搜寻的图片。



       Performance Amplifier 厂家给出的参数是:8 Ohms Rated 200 Watts;4 Ohms Rated 400 Watts;2 Ohms Rated 400 Watts。实测时在 8 欧姆负载时输出功率达到了 260W,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经过改良,最重要的是对电源变压器和扼流圈减震做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机内全部的配线更换为聚四氟乙烯包裹的大直径高品质线材。同时将机内电路中所有电阻、可变电阻、电容等原件都更换为更高级品,其中还有一些原件是新增加的,一些原件调整了参数。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音质,也增加了输出能力。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共使用了 96 只金封功率管,每个声道的 48 只功率管中 8 只用于驱动级,40 只为输出级放大。实际测量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输出达到了 360W。如此大的差异是令人吃惊的 ! 以下是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技术参数。



      早期和中期的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的散热风扇都是黑色外罩。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大概在 1500# 左右之后使用的是银色外罩。银色外罩与银色机身视觉上比较协调,黑色外罩对比太过强烈。



      Performance 和早期的 Performance II(1000#之前)内部布线使用的是 STRINGS 2,线径相对说不够大。



       10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内部布线改用的是 STRINGS 3,线径增大数倍,这为功率管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电流。下图是 10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内部配线。


      下图这台 Performance II 的前驱动板已经使用了绿板,这是黄板过度到绿板的最初机型。



      Cello 的器材总是不声不响的不断地在改进,1500# 之前的 Performance II 放大器的主板已经改为绿板,但背板还是黄板,电源的 PCB 板也还是黄板。



      15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放大器的主板、背板以及电源的 PCB 板都是使用了绿板,这就是所谓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


      Performance II 电源非常充足,每声道使用了四个“大水塘”,每只 47000uf,两个声道共计 37.6 万微法!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里的变压器没有采用多数厂家常用环形牛,而是选用传统 E 型变压器。我们知道, E 型变压器比环型变压器音色好的多,Mark levinson 在产品宣传时也提及过这一点。E 牛好声但效率不够高,而 CELLO 选用的 E 型变压器硒钢片是特殊材料制做的,具有超导电功率,效率是普通硒钢片的 3-4 倍。这样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里的电源牛不仅具有好的音色,而且还有源源不断动力。

       有港台的用家说早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E 牛会有微微的哼声,不知是否属实。后来得知,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供电电压一定要设定准确,实际市电电压如果高于设定电压就会出现哼声。比如,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机内电压设定在 AC 220V,而市电电压是 230V 或更高时就会有轻微哼声,将机内电压重新设定为 240V,哼声立刻消失。中后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改进了牛的质量并在机箱内粘贴阻尼材料,电源工作的更加宁静。



       另外通过上图和下图可以看见,早期的电源机箱内是没有粘贴如何东西的。而中后期的电源机箱内的底板和两侧粘贴了和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内的相同的物质。 这种 3.5mm,绿豆糕色的板材是一种特殊的材质,据说是航天飞行器外层的隔热材料,粘贴这种材料可以高效的阻尼震动。


      有过 mark levinson No.20.6 使用经历的朋友都知道,A 类放大器的热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到了夏日,如果不开空调,开机10分钟后定会让你汗流浃背。从放大器内部看,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功放管数量是 No.20.6 的 2 倍,产生热量应该比 No.20.6 更大,而实际触摸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机身,温度缺远远低于 No.20.6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采用了专业功率放大器常用的主动式风扇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非常高。

       风扇的噪声在专业机房里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风扇的噪声在 Hi-Fi 室内却是一个问题,为了降低风扇的噪声,CELLO 的设计师为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做了精心又巧妙的设计,使得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风扇噪声接近静音。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开机瞬间的风扇噪声稍大,1-2 秒钟后噪声即刻转为安静。通过测量,原来风扇启动时的电压是 230V,1-2 秒钟后电压降为 110V 。风扇上标注的额定工作电压也是 230V ,当电压降低后,转速降低,因此噪声也随之降低。风扇与机箱是通过一个橡胶框进行连接安装的,微小的震动进一步被橡胶阻尼化解。在距离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一至二米以外,风扇的噪声几乎就听不到了,但不安分的心理驱使我去买了几个品质更高的德国和日本的散热风扇,很快更换安装好新的风扇,满是欢欣的开机之后,没有想到风扇竟然 “拒绝” 工作!  换回原装风扇一切工作恢复正常。原来,原装风扇有着非常高的灵敏度,属于宽电压特种风扇,即使电源电压降至 80V 风扇仍然可以工作,而其他普通风扇都不具备这一特性,通常在电压降到 150V 以下就 “ 罢工 ” 了。


       千方百计不断地寻找,终于购买到了若干只原装风扇。这个型号已经停产多年,风扇牌子是美国的 Globe Motors, 型号为: A47-B15A-23T1-000 。厂家的资料标明,这个风扇容许在 -10° to 70°C 环境温度下连续工作, 在 25°C 的情况下使用,最少也有 50000 小时的寿命。呵呵,有了备用风扇,也就可以长久安心的使用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听音乐啦。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不知何故每声道提供了 4 组喇叭输出端子,按说 3 组也足够用了。


      上图和下图是台湾 CELLO 用家使用 2 套 Performance Amplifier 桥接驱动 7 尺的背面接线的场面,用了 6 对 STRINGS 3 喇叭线,呵呵,好是壮观!


      2017.09.12 当然幻望着再收两套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虽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可能性极小,另外价格也是太高。再说,驱动低频单元也未必非要用绿卡  Performance II。因此计划用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应该说是理智和实际的选择。
      近日遇到一套 10XX# 成色很不错的 Performance II,立即收下。周末可以进行三路电分了。两套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分别高音和中音单元,这套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推低频单元。






      备好两年之久的金嗓子 5000Hz 插卡组件终于要 “登场 ” 了!




      2017.09.16.  新收入的一套黄卡 Performance II 已经试机,工作一切正常。在环境温度摄氏 26 度的情况下连续工作了 8 个小时后,手触放大器机身其温度不热,再试出风口,温度也然。于是估计这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可能偏低。打开机箱先对 Performance II 机内的灰尘进行清除,清洁后的 PCB 板看上去似乎没有修磨过痕迹,





首先对偏流电压进行测量,偏流值的确小了,平均只有 140mV 多点,与额定 VDC 180mV(也有说是 200mV) 低了近 40mV。




      调整偏压前也对整机功耗进行了测量,实际测量的整机静态功耗只有 341VA,低于厂家标注功耗 400VA 不少。


      取万用表调整偏流电压至 190mV(平均值),一会功夫机器的温度就慢慢上来了,用手感靠近散热风口,感知温度与前两套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的几乎差不多了。



      同时对整机的静态功耗再行测量,结果比厂家标注的 400VA 要高了一点。CELLO PII 使用的是摩托罗拉的 15024/15025 功率管可耐温 130 摄氏度,超 PII 厂家设定的功率管工作上限温度70摄氏度,超过设定温度时,装在散热器上的温度传感器就会指令自动关机。



      2017.09.26  为了精确的调整 PII 的偏流电压,购置了日本 HIOKI 高精度的 5 位半的台式数字万用表和 HIOKI 的高精度功率仪。从之前偏压调整后的静态功耗看,偏压值 180mV 应该是准确的,后又咨询了当年 CELLO 香港代理公司的维修师傅,证实了 180mV 偏压值是标准的。这个周末有时间的话就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重新统一调整一下。




      2018.01.25.  Performance II 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原厂的是一字螺丝,一字口很多都花了,表面也有些些氧化。Performance II 的 DC 电源线的接线端子和喇叭端子是一样的规格,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定了一些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CELLO 所有螺丝都是英制的,新订购的是内六角的螺,要去买对应的英制的内六角扳手才能安装。另外也给 SUITE 和 MIV 买了 Master Supply DC 电源线接线端子的螺丝。螺丝的规格要比 Performance II 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小一号。



      2018.02.25.  乘着春节期间有点闲时,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和中点电位仔细的调整了一下。 下图左下方的白色方框内的多圈微调电阻是调整偏压的,右上方白色方框的微调电阻是调整中点电位的。


      先把中点电位测试了一下,三对 Performance II 的数值不等,都在 4mV-80mV 范围内。


      先对中点电位进行初调......



      然后在对偏压进行调整。调整中发现,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厂家设定在 180mV,而后期绿卡的设定在 200mV。难怪绿卡的温度要比黄卡的高。



      考虑到使用电子分音,决定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都调整为 180mV,已获得统一的增益。



      偏压调整后再对中点电位进行细调,获得了超低的 0.01mV。调整中始终把对每一台 Performance II  的功耗进行监测,结果黄卡的一套 PII 功耗为 430VA,两套绿卡的功耗 均在 460VA。
      调整三套 Performance II  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是非常开心。经过细致的调整, Performance II  在对称特性、细致度、聚焦以及声场深度方面都有一定改善。



      2018.02.27. 购买了一些美国 SPRAGUE 红头思碧 5.6UF/250V  电解电容,用电容表逐一测量,实际电容值都在 7.2-7.6uf 之间,这正合适替换 Performance II  驱动板上的一对 6.8uf/150V 的小电容。



      2018.03.05.  昨天终于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都接入了系统,当然要先把金嗓子的 5000Hz 的分频卡接好。


      墙插每边只给后级放大器设置了两个插座,现在三路无法接电,只有先买个一转二的电源线转接头将就一下了。


      左声道的三路放大器和分体电源。


      右声道的的三路放大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3-12-21 17:26:20 | 只看该作者
音响中的精品,声音与艺术的结合,真是美的享受。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3-12-22 06:41:39 | 只看该作者
严谨。虽然没有听过王兄器材的声音,我认为他的系统应该是比较平衡的声音。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3-12-24 15:11:48 | 只看该作者

扬声器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9-18 18:59 编辑

   
        CELLO Stradivari Master ( 后简称 CELLO Strad Master ) 扬声器抵达听音室已有一个季度了。系统在不断调整之下,CELLO Strad Master 的逐步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霸主姿态。这是一对让人“一见钟情”,完全不会再有更换欲望的超级扬声器!
        记得第一次聆听 CELLO Strad Master 是在三年前的事情,深圳拖鞋老弟的一对 5 尺给了我这个机会。简陋的 LP 系统,播放了一张又是 N 次版的西班牙压片大卫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尽管如此,CELLO Strad Master 仍然呈现出精准的声线和形体,极佳空间和难得一见的像真度让我怦然心动!此刻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CELLO Strad Master 一定是我后半生的扬声器终极选择!
        如此武断的肯定 CELLO Strad Master 本非偶然,作为 mark levinson 簇拥,早已是认可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品质。Thomas P. Colangelo 是一位居于幕后的音响设计大师,在他从业的三十年多中,设计创造的音响器材从 Mark Levinson Audio System 以至 Cello Audio 系统早已成为音响史上的经典。他早期的杰作 mark levinson ML-6B 和 mark levinson ML-2 至今仍然是 hi-fi 放大器的标杆!Cello Audio 的年代,是 Thomas P. Colangelo 巅峰时期,Thomas P. Colangelo 与 Paul Jayson 再次联手设计制作了 Palette MIV 均衡器、Audio Suite 控制放大器、Performance 功率放大器以及 Stradivari Grand Master、Stradivari Master 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系统一经问世即成为音响极品中的极品。随着 Cello audio 公司的解体转让以及 Thomas P. Colangelo 不幸离世,这些 Cello Audio 器材已经成为 “ 绝响 ”。和 Thomas P. Colangelo 合作多年的 mark levinson 曾这样说道:“ 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 Colangelo ”,“ Colangelo 是一个梵高式天才, 为人们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音响。但总是那么踏实、忠诚和谦虚...... 。“
        今天能够拥有和使用 Cello Audio 的全套器材,实感三生有幸。这也算是对 Thomas P. Colangelo  大师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吧!


         Cello audio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音响公司,20 年前,美国人把东西海岸音响公司的风格分为:明朗、豪放的西海岸声;内敛、厚重的东海岸生。 Cello audio 当然属于后者。其实,现在东西海岸的风格都有所变化和相互融合,差别在逐渐减少。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是典型的东海岸声,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弱电平时,演绎的细节极为丰富,绝不会出现 “ 曝光过度 ” 的白化现象。毫无污染,清澈透明的空间,大场面、大动态时既不压缩又不张扬,声场极其稳定。声压级瞬变的情况下,乐器比例保持不变。 CELLO Strad Master 的这些特质非常难得,体现了扬声器的最高标准。
       1644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大师,“ Stradivari ” 这一名衔标志着弦乐器的最高水准之一。Cello Audio 公司 1991 年推出以意大利名琴 Stradivari ( 后缩写 Strad ) 为名的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用 “ Stradivari ” 来为其扬声器命名其用心可见一斑。
       1991 年 9 月超级旗舰扬声器 Strad Grand Master 率先问世。立刻引起世人的瞩目。Cello audio 的粉丝们给这个高达 220cm 的巨无霸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7 呎 ”。同年 11 月又推出次旗舰 CELLO Strad Master , Cello audio 的粉丝们同样也给这个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5 呎 ”。5 呎有了 7 呎的经验之后又做了一些改进。
       早期的 CELLO Strad 系列扬声器使用喇叭的单元全部是由 AR 特别定制的。 AR 单元,声音委婉柔美,唯美有余而动力不足,两级延伸也有所欠缺。 CELLO AUDIO 针对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后期放弃使用 AR 单元,改用了丹拿单元,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标志着 Cello audio 要向极品级扬声器领域进军。

       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和分析一下 CELLO Strad Master 的扬声器吧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吧。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采用了专业扬声器的垂直线阵列设计,这一方式就是把单元垂直紧密排列,线阵列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的拓宽高频和中频垂直方向的指向性,提高声压级,降低高频的衰减。线阵列的另一个优点是:均分荷载,使得每个单元负担大大的减轻了,以致每个单元始终都工作在低失真的线性的状态。失真度大幅度的降低,在播放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时动态的表现极为轻松自然。
        CELLO Strad Master 每只扬声器有着净重 100 多公斤的超重箱体,箱体是高密度板制作的,密度板的厚度是 27mm,整个箱体分有四个密封的腔室,隔层板使用环氧树脂粘接,并有加强筋加固。整个箱体刚性非常好。


       中高音一个腔室,这个腔室比较大,差不多占整个箱体的 60%;往下是低音单元各自独立的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容积经测量约 43升,腔室中填充吸音棉约 0.5kg;三个安装单元的腔室内壁都贴有 3.5mm 厚,绿豆糕色的板材,这种特殊材质的板材据说是航天飞行器外层的隔热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抑振作用。这种涂层可以隔热和高效的阻尼震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 CELLO Strad Master 发声时箱体能够稳如泰山,保证每一个单元的音圈活塞运动时始终不会产生谐振和偏移轴芯。
       箱体最底部有一个约20升的腔室,里面灌满了配重物料(铅粒?),难怪箱子那么沉重!

       CELLO Strad Master 是密封式音箱,密封式也是我喜欢的箱体设计方式,它的优点是低频失真小,全频连贯性好。密封式音箱的缺点是低频效率比倒相式音箱的要低,对放大器的功率要求就高了很多。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的丹拿单元型号分别是:3/4 吋的 D-21/2 系列高音; 2.1 吋的 D-54AF 中音; 12 吋的 30W-100 低音。每只扬声器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各用了 4 只,低音低音用了 2 只。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共用了 20 Dynaudio 单元!  如此不计成本的重料投入显现了 Cello audio 的务实态度。




       下图是听音室侧立面图,标示出了4个高音单元的垂直排列高度和每个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对 CELLO Strad Master 的高中低单元的排列做了测量,再测量了扬声器面板内倾角。接下来对照单元技术参数,在电脑上对 CELLO Strad Master 在听音室的摆位进行了初步模拟摆位的计算。



       下图是听音室平面图,标示出了水平方向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



       Strad Master  的面板设计了内倾角,两只喇叭是完全镜像的,喇叭背后的标签明确标示了 “L” 和 “R” ,因此 Strad Master 是不能左右互换的。Strad Master  的内倾角厂家公布的角度是15 度,这个内倾角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扬声器的指向性,也避免了扬声器箱体平行面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对照厂家的轴外指向三个度数的曲线,可以大致计算出 Strad Master  在我的听音室的高频响应曲线。当然,这里并没有把环境因素对曲线的影响计算在内,要获得实际环境下播放准确的曲线,就需要在开声之后,根据喇叭已有的内倾角对 Strad Master  的宽度与听音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及三点在房间的坐标位置的前后的调整, 同时配合MIV 进行细致的补偿调校。



       丹拿的喇叭单元在业界可谓是大哥大,尤其是丝膜高音占据了行业的但半壁江山。丹拿的单元的确有着极高的水准,众多扬声器厂家选择使用丹拿单元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丹拿单元就像一匹马力无限的烈马,难有几个大侠能够驯服它。当有人问到 CELLO AUDIO 扬声器好声的设计的秘诀是什么时,mark levinson 果断的回答道:“ 使用 Dynaudo 的单元”。其实 mark levinson 只回答了问题实质的一半。纵观市场上使用丹拿单元的扬声器,只有极少几个厂家能够做出好声,不少扬声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过亮、过锐的倾向,以致扬声器不够耐听。因此我认为,CELLO AUDIO 选用丹拿单元是一个明智之举,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单元的搭配选型、箱体设计,分频器设计以及校声。这是扬声器设计的关键所在,厂家的技术机密,当然也是 mark levinson 不能回答问题的另一半。
       很多朋友在看到 CELLO Strad Master 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 “ 要是高音用丹拿 Esotar T-330 就好了” 。实话说,我也曾今这样想过,但当我为购买 CELLO Strad Master 而 “ 做功课 ” 时 ,在反复阅读丹拿单元的资料之后,发现我们对丹拿单元的一贯认知可能有所曲解,(不包括 DIY 扬声器烧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全面去了解丹拿单元技术特性 !
       Esotar T-330 的确是个好单元,尤其是在两分频的扬声器上的运用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 Sonus Faber 的成名作 Electa Amator、完成度极高的旗舰 EXTREMA。Esotar T-330D 的高频非常纤细和透明,中频丰满浓郁,从下图厂家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 T-330D 的频响曲线在 2kHz~29kHz 之内都非常平坦,仅有 ± 3dB 的起伏,过了 29kHz 才开始滚降。如此高频响应在今天仍然是其他众多厂家无法做到的。T-330D 另一个特点是谐振频率低至 500Hz,这无疑给两分频音箱的低频单元提供了非常好的衔接条件。 当然切除 T-330D 的一部分中频,在三分频音箱上运用也同样有一些经典的产品,比如 Rockport  的扬声器 Antares 和 Hyperion ( 老旗舰 ) 。


     Esotar 平方是丹拿公司新的高音单元, 问世至今没有公布的具体的技术数据。不过根据使用 Esotar 平方的扬声器指标也可以判断,Esotar 平方的高频响应能够平滑的伸展到 40kHz 至 50kHz。其实这样指标的高音单元早在 Esotar T-330 时代就有了,它就是丹拿的 D-21 系列高音单元。
       下图是丹拿高音单元 D-21/2 厂家的测试曲线,D-21/2 高频可以平直的伸展至 45KHz。D-21/2 与 Esotar T-330D 不同之处在于频率带域。 T-330D 频率下限较宽,而 D-21/2 频率下限相对窄一些,到了 2kHz 开始衰减。 D-21/2 的频率曲线 3kHz-45kHz 是平直的; T-330D 的频率曲线 2kHz-29kHz 是平直的。比较之下我们得知,T-330D 通常适合两分频扬声器使用,而 D-21/2 通常适合三分频以上扬声器使用,厂家之所以设计不同的单元,其用途自然也就不同。CELLO 的一款名为 Serafin Active 的有源书架扬声器用的就是 T-330D 高音单元,这款两分频的书架音响的分频点与世霸的 EXTREMA 一样,都是 2 kHz。同样的高音单元,同样的两分频喇叭设计,不同的牌子和外观,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分频的 CELLO Strad Master 高音单元选用的是丹拿 D-21/2,与中音的分频点是 5kHz,高音和中音的频率衔接堪称完美。总之, T-330D 和 D-21/2 它们都是高品质的高音单元,关键是:合理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丹拿的高音单元是D-21系列,先是直接使用厂家的 D-21 AF,后又使用第三代的 D-21/2,为了满足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版本的设计要求,CELLO AUDIO 特意向丹拿定制了带有后缀的 D-21-2 cello 专用高音单元。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中音单元是 D-54 AF。这个 2 英寸的软球顶中音丝膜上涂有一层粘稠不干的阻尼物质,这样可能会使单元的灵敏度有所降低,但是在高电平时就不会出现毛刺感的盆裂效应,使的音质密实、柔顺和富有光泽。从曲线图看频率响应在 350-7500Hz 的范围内非常平直。D-54 AF 可以在 100W 的输入功率下连续工作,10 毫秒可以承受 1000W 的功率输入。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低音单元是 30W100 XL。早期丹拿低音单元 30W100 XL 是灰绿色泡沫边,而后期的泡沫边则是深灰色的。30W100 XL 低频单元的频率响应是22-900Hz,连续输入功率130W,10毫秒容许1000W的功率输入。扬声器的线性冲程9mm;音圈质量48g,音圈直径达100mm。
        当把高音单元 D-21/2 、中音单元 D-54 AF 和低音单元 30W100 XL 的三条测试曲线模拟衔接成全频曲线时,你会发现一条完美的曲线呈现在眼前。这是 CELLO Strad Master 好声的基础 !





      CELLO Strad Master 是三分频设计,高音、中音和低音可以做三线分音连接,当然也可以三功放连接(厂家不推荐电子分音)。接线柱是英制 1/4 20 的螺栓,非常可靠和耐用的设计。早中期的螺柱和螺母是紫铜的。


      后期的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的 ( 150#以上的 ) 螺柱和螺母也是紫铜的,但表面已经镀了铑,这样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氧化,接触面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这个图片是 CELLO 同好发给我的,羡慕他的 3 分音 STRING 3 喇叭线!



      驳接喇叭线时,螺帽不易拧的过紧,以免损伤喇叭插和螺杆螺帽的螺牙,因为紫铜比较软。螺帽旋进到位后(没有间隙),然后再顺时针旋紧 ( 45度 ) 约八分之一圈就可以了。这样做不是我的经验,是厂家在使用手册上非常详尽的叮嘱。呵呵。


       还没有购买 CELLO Strings 3 喇叭线,临时用 VDH 红衣主教喇叭线代用一下,简单的用紫铜条做了一个跳线板,比用铜线拧的跳线要好一些。


      这是 CELLO 为 7 呎 Strad Grand Master 和 5 呎 Strad Master 设计的原装底板,材质与箱体相同。鸭舌式的倾斜面,让 Strad Grand Master 和 Strad Master 箱体向前倾斜有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减少线列阵中高音单元的微小的相位差。保证乐声源的定位精度。这样的设计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惜我的这对 CELLO Strad Master 没有配给这对底板。视觉上,扬声器的前倾是否有不稳定感有待实际使用来感受。



      2016.4.12.  前不久终于找到了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实物观察后发现,原来喇叭与底板是需要用螺丝连接的,每个底板有 10 个安装螺丝通孔,通孔的反面有沉孔,便于螺丝螺帽的埋入。底板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安装后再行试听。





      2016.09.23. 国庆节前把 5 呎重新请回听音室,不过这对 Strad Master 是更新的一对,编号 178#L+178#R。




      取出购买近一年的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给这对新 “上任” 的 5 呎安装上。第一次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底板,观察后发现原来的喇叭脚必须拆下。拆下的喇叭脚是一个与 5 呎横断面一样的框架,只是尺寸收小了一圈。10 个固定螺丝的位置与鸭舌底座完全吻合。


      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的底座并不复杂,但因为箱体太重,还是挺费劲的,加之要细心的保护箱体的钢琴漆和单元,还是要慢慢来。不知不觉的耗时 2 个小时才结束了工作。







      以前对 5 呎喇叭底座的倾斜角度未知,这次可以实际测试一下倾斜角。用手机水平珠做了测试,前倾为 3 度。手机测量这个角度肯定是不准确的,于是又用直尺进行精确的机械测量,把获得的几何数据输入电脑,再进行图形模拟计算,结果这个前倾角是 2.75 度。看来手机测量的误差还是蛮大的,当然手机的分辨力只有+/-1度,无法获得精确的度数也就不足为奇了。



      5 呎在装上底座之后,四只高音单元的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120cm,从这个中心投射皇帝位,与 105cm 聆听高度交汇。在电脑上计算后,聆听点距离两只喇叭的垂直长度是 312.2cm。原先的距离是 310cm,相差非常小。


      两只喇叭终于安排停当,送电开机。声音还是那么柔美细腻,前倾的箱体的确让相位更加精准,乐器位置触手可及。大乐队的声场分布极为开阔和自然。就是侧面看喇叭前倾还有点不习惯,呵呵。CELLO AUDIO 系统配置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今天试听就算是来个 3 周年小庆吧!



     2017.8.7.  朋友 5 尺喇叭的泡沫边坏了,四处寻购找到了一批与之配套泡沫边,灰绿色的泡沫边应该是早期丹拿的产品。朋友也给了我一套,留着备用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王兄的气浮黑胶系统令人眼馋啊!厦门好像有一玩家王兄认识吗?可否介绍下  发表于 2013-12-25 15:59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3-12-25 08:1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mtazyp 于 2013-12-25 08:22 编辑

  昨晚刚去听了一场厦门爱乐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举行的圣诞音乐会,余音犹在耳旁,“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现场重现吗?恭喜王兄得偿所愿,找机会到府上学习

点评

欢迎 xmtazyp 兄来合肥一同分享音乐与音响!  发表于 2013-12-25 15:44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3-12-25 15: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xmtazyp 的帖子

         王兄的气浮黑胶系统令人眼馋啊!厦门好像有一玩家王兄认识吗?可否介绍下
   

点评

请收短消息,  发表于 2013-12-25 16:44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3-12-31 09:5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1-28 13:09 编辑



       我收藏和使用的几枚唱头。
       Haruo Takeda 是日本唱头 Miyabi ” 雅 “ 的设计师。1980年 Mark Levinson 委托 Haruo Takeda 设计制作了一枚唱头,这枚限量 100 只 MC 唱头型号为 MLC-1,据说当年售价高达3000美金。







        有趣的是 Haruo Takeda 后来又为 CELLO 制作一枚唱头,这枚名为 Chorale “ 合唱”  的唱头,其外形几乎与 mark levinson MLC-1 一模一样,只是外壳银色和黑色的不同。Chorale 与 MLC-1 输出一样为 0.25mV, 频宽 horale 要宽一些,顺服度有些差别,唱头重量差 0.5g。唱头的技术参数是从英国一家网站获得的,列表看,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1.5g,而我收集的资料中有 Chorale 说明书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厂家标注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2.2-2.5g,这个数据无疑是准确的。
       两款唱头我有幸收藏了一枚成色极新的 Mark Levinson MLC-1,Cello Chorale 也听仔细的过几次,因为不在同一系统和环境下聆听,所以无从比较。但两者的表现都是一流水准。  







        之后,CELLO Audio 计划产生第二枚高档唱头,这次 CELLO 的几位设计师相中了 Ikeda 无针杆的唱头的设计理念,并与 Ikeda 签约定制了 100 枚,这个限量版的 “ CELLO Limited " 唱头又称 “Maestro”。据说 CELLO Limited 的设计制作源于 Ikeda 的 Ikeda 9CII,唱头外形与之大同小异,内部构造同出一辙。 Ikeda 9CII 输出 0.18mV, CELLO Limited 还要低一些,只有 0.15mV,看来追求频宽和细节信息量是 Cello 的要求重点。
      CELLO Limited 银色的外壳与 CELLO 放大器箱体材质完全一致。无针杆唱头可以获取极其丰富的唱纹信息,这是针杆唱头无法比拟的。国外的黑胶爱好者这样评述:“IKEDA 无针杆唱头是听古典唱片必备的利器” ,由此可见 CELLO 定制无针杆唱头的良苦用心。CELLO Limited 当年售价差不多是 CELLO Chorale 唱头的近 3 倍,价格不菲。
       这枚珍贵的 CELLO Limited 无针杆唱头我是在 5-6 年前收藏的全新品。这次升级 CELLO 系统, CELLO Limited 应该 “ 出山了 ” 。最近计划购买 STRINGS 3 ,喇叭线一经配好,就让 CELLO Limited 上阵。期待 CELLO Limited 和全套 CELLO 系统能够有 ” 天衣 “ 配合!































      这是早期的光悦玫瑰木签名唱头,早期的四个输入插针都是镀金的,现在的都是镀铑。因此老款新款区别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比较之下,新款的分析力略好一些,老款的声音要厚暖耐听些。如何选择要看系统的搭配以及个人的喜好而定了。



      这枚光悦玛瑙唱头也是早期的,它的尺寸较大(指长度),港台烧友通常称之为大玛瑙或长版玛瑙。老版本玛瑙头的音质柔和度要比现在的玛瑙头好,相对比较耐听一些。







      2017.12.21.  运气还真不错,一直想找一枚成色好的玫瑰木长版的光悦唱头,在不经意找着啦,并且还配着玫瑰木的光悦唱头架!小小不足的是原装木盒子没有了。尽管如此还是好开心!唱头还没有来及安装,周末来好好的欣赏这枚靓头。













      2018.01.06  今天把这枚长版玫瑰木唱头接上了,声低与老大(长版玛瑙)基本一致,可谓是同出一门的胞兄弟。声音一出就十分迷人,再经仔细调校,声音与老大有九成相似,最大的差别是低频的力度不及老大,全频的密度略欠一点点。如果不是即刻比较,这枚长版玫瑰木的音质也足以让你满意十分!



      这次比较的条件 99% 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唱头架,长版玛瑙用的是 SME 唱头架,而 长版玫瑰木用的是光悦木质唱头架,相信之间会有一些不同。有时间用相同的唱头架进行一次试听,再看看两者的表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3-12-31 11:03:25 | 只看该作者
请教records33兄一个问题,按照道理,cello自己的唱头不用说是用来匹配他们自己的mc唱放101。可是这张101卡,实在太多人跟我说动态不够了,几乎个个都是拿高输出的唱头来匹配这个唱放,甚至我还看过一个tom的邮件,建议加个前前级给101用。可是看到上面给出的cello唱头数据,cello的唱头无一例外是非常低的输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清兵兄你好,深圳杜兄是国内使用 CELLO 系统较早的,他也一直抱怨 拍P-101 输出太低。从 P-101 负载看,1000 欧到是应该使用输出内阻在25-50 欧的高输出唱头,比如 VDH 0.6-0.8mV 的唱头,或 清澈的金手指至尊等等。   发表于 2016-5-23 13:00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3-12-31 14:5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9-24 18:58 编辑


       KONDO SILERED FORMER KSL-SFz 纯银升压牛已经服役在新的系统中,为了和 Boulder 2008 唱放全平衡输入更好地配合,对 KSL-SFz 做了一点小手术,原有的 RCA 插更换为平衡插。这个镀银平衡公插是日制产品,ITT 平衡插品质非常高,KONDO、金嗓子等高档品牌的线材都使用这个品牌。

      ITT 平衡插在国内还真不好找到,恰好 EBAY 一位波兰人在出售,于是拍购一对。



      ITT 每个平衡插头有三个部件一个护套,整体工艺水准非常高。



     KSL-SFz 升压牛购买有3年多了,一直没有接入系统,这次系统更新 KSL-SFz 升压牛也披挂上阵了。输出线已经更换为 ITT 平衡插。



     输出线输出端的 ITT 平衡插的细节放大。



      KSL-SFz 升压牛的接地考虑到和平衡唱头放大器的连接问题,特别设计了地线的两个连接方式,负端接地和悬浮接地。面板上负端接地是对应的三个阻抗选择(非平衡接地),悬浮接地就是平衡方式接地。



      三组输入都是纯银的 RCA 端子,阻抗分别为 1 欧、3 欧、40 欧。1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08-0.15mV 的低输出唱头,增益 36dB ( 63 倍放大 );3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2-0.5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30dB( 30 倍放大 ) ;40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6-1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20dB( 10 倍放大 ) 。

      目前我把珍藏多年的 Mark levinson MLC-1 唱头拿出来与 KSL-SFz 进行了组合试听,效果惊人。详细报告将在唱头篇中叙述。



      这是 MlCRO SElKl MT1000 动圈唱头升压变压器。或许它的音质不是最顶级的,但其外型设计、选材用料以及制作工艺一定是最高级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3-12-31 15: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清兵兄你好,深圳杜兄是国内使用 CELLO 系统较早的,他也一直抱怨 拍P-101 输出太低。从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12-31 14:54

当年老杜是用audionote升压牛加b100听单声道,我听过很不错,有意效仿。不过立体声用101比较不满意,好像也是用范登豪的高输出草蜢头。他有张稀有的603卡,好像找极品的徐师傅改了做唱放,不过结果好像也不太满意。不知道他现在还在用101不。

records33兄对于升压牛和唱头有什么好推荐?前前级现在很难找,对于跟101如何才能匹配我更是一无所知,records33兄有什么心得可分享分享?

点评

你在广州还是比较方便,可以和关系不错二手商借听一些升压牛,只要阻抗匹配,音色喜欢就OK!  发表于 2013-12-31 16:31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3-12-31 18:26:2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老兄的建议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4-1-5 16:0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13:37 编辑


        作为音乐与音响爱好者,我们不仅需要一套素质不错的器材,同时也需要一间好声的听音室。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器材,但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听音室,这里指的不是听音室的大小,而是指听音室声学环境处理的优劣。
        要打造一间高质量的听音室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较为专业的建筑声学。建筑声学,简称 “ 建声 ”,它涵盖的内容以主要有三项。1.  如何在室内获得良好的声学效果。2.  对建筑环境噪声控制,在建筑环境中避免噪音的干扰和危害。3.  提高声学效果、控制噪声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空间特性、构造以及各种建筑材料。我们未必需要深究建筑声学理论,但我们必须注意并明白以下两点,这或许会给我们打造一间好声的听音室会有所帮助。
       第一,音乐厅和音响室的声学设计完全不同。虽然音乐厅和音响室都要解决室内空间的声学问题,但两者的声源性质完全不同。音乐厅中的古典音乐、歌剧、芭蕾舞演出是真实乐器和人声,这类演出都是不容许扩声的。我们在音乐厅听到的声音不仅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还有音乐厅环境的反射声,还有听众的噪声。由于音乐厅巨大的空间,墙壁和天花的适当反射声会补充音乐能量,音乐厅墙壁和天花的扩散不仅是为了消除驻波,更是为了众多听音点声场声压的均匀性。这些就是音乐厅的声场空间声学基本特性。当然,每一个音乐厅的声学特性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建筑的空间大小不同,形状结构不同。正是这个原因,才产生不同音乐厅有不同的五彩斑斓的音色效果。
       那么我们的听音室的声学特性会如何呢。与音乐厅不同的是,听音室的声源并非真人真乐器,而是播放不同介质的录音制品。录音制品的信息中已经包含了录音当时环境中所有的声波信息,这些声波信息包含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录音环境的 (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反射声,还有环境噪声。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听音室播放音乐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听音室和音乐厅相反,不需要再对录音里的人声和乐器 “ 渲染 ”,适当做一些吸收,竟可能的减少听音室内壁的反射声。
       音响室的声学处理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空间太小,不能将反射声的能量快速衰减,从而使的混响过长,严重的干扰了音乐信号,导致声像的 ” 重影 “。因此音响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以吸收为主,注意第一反射点的扩散。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竟可能的选择较大的听音空间。
       第二,音乐厅和音响室的环境噪声处理的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希望外来的噪声尽可能低一些。音乐厅的环境噪声处理肯定比家庭音响室做的更专业更好。国内外一些音乐厅背景总噪声级的实测值,好的能做到HC20,一般的也能做到 NG25NG30我国目前厅堂背景总噪声级规定为 NR25NR30 之间。
     而作为家庭听音室,总噪声级很难做到专业演出厅堂的水准,原因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有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的噪声源。比如室内自家和邻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语音等等噪声。还有室外的汽车、摩托车等等噪声,密封条件比较好的听音室总噪声级通常都在 NR40 以内,这个噪声级完全不影响听音乐,当然能够低于这个值那就更好了。音响室的环境噪声通常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噪声级,音响室远离马路的肯定要好于靠近马路的,这是先天的条件。音响室的环境噪声的后天的补救方法是对门窗进行隔音处理,比如增加门窗的厚度和层数,效果都是不错的。

一.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朋友购买了一台音响测试仪,寄到了我这里,希望我先试用一下。在仔细阅读了使用手册后,便用笔记本电脑安装好测试仪的驱动软件,连接好话筒,再把信号送入放大器的线路输入端,调整好输出电平,开始测试。


       测试话筒安装在 “ 皇帝位 ” 上,把话筒的高度调整在距地面 105cm 的位置。


        声级计安装位置上与测试仪话筒的位置是一样的。


二.  听音室的总背景噪声级测试
      
       首先测试听音室的总的背景( 环境 ) 噪声级,第一次测试的时间是中午12 时,测试仪的测试结果和声级计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
       实际测试时会受到环境噪声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分别在中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测试,取三个时段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为最终背景总噪声级。下面三个图谱可以看到,噪声值在中午相对比较高一些,傍晚略低一些,晚上 10 时噪声级更低一些。三个时段的平均噪声级在35 db,这是比较理想的噪声值。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1,测试时间为中午 12 时。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2,测试时间为下午 18 时。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3,测试时间为下午 22 时。


三.  听音室的混响测试

     我们在考虑音响室的混响时间时,不能用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时间来做参照,原因是,录音制品里面已经包含了录音场时的自然混响,而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是现场产生的。这就是说,在音乐厅或歌剧院听音乐或看歌剧时,即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有多次的环境反射声。而音响系统播放的是录音制品,扬声器播出音乐里不仅包含录音现场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包括环境(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多次反射声。因此音响室不能像音乐厅和歌剧院设计1.5-2秒那么长的混响时间,否则反射声会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重播效果。
       空间容积在 100 立方米的左右的矩形音响室,通常情况下混响时间设计处理在 0.4 秒左右较为合适。确定音响室的混响时间的原则是:宁短勿长。混响时间短可以提高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只是需要放大器提供更大一些的输出,这些都是可以也容易解决的。而混响时间长就麻烦了,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都会降低,问题是仅仅用提高器材档次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当我们在处理音响室声学环境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设定混响时间。

       我的听音室的混响时间测试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平均混响时间在 0.365 秒。衰减时间短,而且房间的频率响应处理的也比较平坦。






四.  听音室音响系统频率响应测试

       听音室分别进行 30dB、40dB、50dB、60dB 声压级下的频率响应测试,全频曲线都比较平坦,而且一致性也很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从图上来看,30HZ以下的频率段能量没有衰减,这样听感上会不会有一点低频膨胀?  发表于 2021-3-28 22:55
粗心无细看,LZ测试量度是-20dB开始。 我用惯20dB开始。  发表于 2014-8-13 02:27
63Hz的时间过短,理论上应该比125Hz长多一倍,低频听感会更好。 cello 7尺的频响真厉害! 看不明白兄台的“环境总噪声”图,是指本底噪音?  发表于 2014-8-8 02:2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23 00:30, Processed in 0.052054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