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07

查看

10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721#
发表于 2017-5-4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向石兄借一贴请教一个问题:近日在家看兰光莫扎特歌剧,魔笛是意大利语版,后宫诱逃是德语版,请问莫扎特的主要几部歌剧对应的演唱语言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什么规律?最初配乐时跟着剧本走的么?

点评

得,大M兄信手拈来,已经讲清楚了。  发表于 2017-5-4 22:37
莫扎特的歌剧中只有《魔笛》是德语歌剧,其余的都是意大利语。  发表于 2017-5-4 22:22

使用道具 TOP

722#
发表于 2017-5-4 22:50:19 | 只看该作者
       在维基记录的莫扎特22部半歌剧中(K344 Zaide 没有完成),14部是意大利语,7部半是德语,还有一部是拉丁语。
  
       还记得那部电影《Amadeus》,莫扎特一心想用德语写歌剧,还遭到维也纳宫廷音乐家的嘲笑,说德语不适合歌剧唱法。

       也不是没道理。德语的清辅音多,不能像意大利语那样每个音节都是完整的辅元音结合。这也影响到德语戏剧的音乐旋律,听听瓦格纳与威尔第是多么的不同。

点评

谢谢M兄,石兄的解答。不过前天看的后宫诱逃是德语版。  发表于 2017-5-5 11:30
辅音词尾在德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具有其他语言不具备的非凡魅力。  发表于 2017-5-5 00:07

使用道具 TOP

723#
发表于 2017-5-5 08:0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5-5 12:54 编辑

大M兄所言极是。比如费舍尔-迪斯考在演唱艺术歌曲时,用一句最后一个词结束时的辅音发力,能够十分有效地彰显音乐情绪,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味。

回J兄,后宫是德语的。

使用道具 TOP

yah

724#
发表于 2017-5-5 21:0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h 于 2017-5-6 09:06 编辑
joyjscz 发表于 2017-5-4 19:09
向石兄借一贴请教一个问题:近日在家看兰光莫扎特歌剧,魔笛是意大利语版,后宫诱逃是德语版,请问莫扎特的 ...



莫扎特的歌剧原作,德语歌剧有 K35 K50 K344 K345(戏剧配乐) K384 K486 K592a K620,K38是拉丁语幕间剧,余者皆为意大利语歌剧。

后人有把原剧本语言译成其他语言演出的情况,如意大利语歌剧的德语版,德语歌剧的英语版,等等。


1960年,温德里希参与的德语版 唐璜:




1964年,舒特纳指挥的德语版 婚礼:




2006年,大都会歌剧高清直播的英语版 魔笛(黄英出演帕米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拉丁语幕间剧具体是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17-5-6 09:43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7-5-6 09:32

使用道具 TOP

yah

725#
发表于 2017-5-5 22:24:25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4-29 17:21
普罗科菲耶夫的《宝石花传奇》(美化了,直译英文是“石头花的故事”),是他的三大芭蕾舞剧中 ...


普罗的三大《罗米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都看过。罗朱的演出和视频最多,灰姑娘其次,宝石花极少。

总的说,俺还是更喜欢看(听)古典芭蕾,老柴的三大不用多说,明库斯的三大《唐  吉诃德》、《舞姬》、《帕基塔》,德利布的《葛蓓莉亚》、《希尔薇亚》,亚当的《吉赛尔》、《海盗》,都是俺常看(听)的剧目。

使用道具 TOP

726#
发表于 2017-5-6 10:00:44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底我在地下室小房间重新组建了AV系统,年后几个月内对歌剧、舞剧的学习欣赏进步非常快!感觉对于初学者,歌剧舞剧还是尽可能借助高清视频更易进入,有精美的舞台制作、演唱者的表演、歌词翻译。比如前天看的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顶尖的芭蕾舞演员与出色的歌唱演员合作完成同一角色的演绎,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结束后再找出同曲目LP唱片聆听又是更上一层楼的享受。争取今年年底前看(听)完楼上Y兄提到的芭蕾舞剧&莫扎特主要歌剧,为明年进攻理查、瓦格纳作准备……

使用道具 TOP

727#
发表于 2017-5-6 17:43:18 | 只看该作者
       现场观看芭蕾舞演出,多数情况下音乐会真地成为伴奏,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舞台上婉纤缭动的手臂与大腿。如果是戏剧性强的舞剧,情节的紧张变化、故事脉络的演进也会消耗折掉一部分精力。此外,乐团窝在乐池里,总不如在舞台上演奏声音效果好,不是每个剧场都能达到拜罗伊特那种声学水平。舞台上姑娘们的鞋尖笃笃点地,群舞时响作一片,增添了现场气氛,却于音乐有所干扰。因此,到芭蕾演出现场欣赏芭蕾音乐,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好的创作,好的演奏,好的配合,能够将芭蕾舞带来的综合性视听觉艺术享受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令其他舞台艺术形式无法匹敌。

       有些芭蕾片段,音乐好听但不甚宜舞。以前及新近看到的几个《花之圆舞曲》的编舞版本,不论是较纯粹的俄罗斯原汁原味,还是搀杂着美国大都会风的屏幕剪辑,甚至是融入中国元素的混搭风格,似乎都不足以展现这段音乐内在的华丽雍容和旺盛生机。

       有些片段,编舞极为高明,以肢体语言将戏剧冲突、人物情感交代得透彻、感人。但音乐却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现代芭蕾,仿佛有个鼓点就能跳,一跳就让观众耳目一新。像《春之祭》这样的作品已经是极端复杂、极端深刻的了。

       至于舞曲,那就更是和芭蕾、和舞蹈是表亲了。拉威尔那首《圆舞曲》,单听音乐,蕴含 着深刻的现实批判,这可咋跳啊?不管如何编舞,对音乐的深度挖掘及表现功效恐怕还赶不上前面提到的《花之圆舞曲》吧。

       兰谷兄今天在微信里提出“无压力聆乐”的概念,并说明意指聆听音乐不过份追求头版黑胶唱片,只要唱片“声音素质高,价格低,随意买,去收藏意识,想听就听”,并且要“将系统调整好,轻松忽略头版与优秀的再版那一点点区别”,深以为然并大赞之。听音乐其实就是如此,在能力范围获得最佳回放即可,不纠结于那一点点落差,将心情调适至愉悦高点,那么心智上的收获一定大于在经济阵痛后聆听头版的经历。

       兰谷兄举的例子是克鲁伊腾在COLUMBIA SAX 系列中录制的《圆舞曲》。地球标头版如今价格之高,已非吾等可以轻松消费,既便下狠手买了,放到唱机上那一瞬间,免不了手会哆嗦,听音乐的心情当会五味杂陈。而手中的EMI德版,兰谷兄手中的classical for pleasure版,以及同一套录音中美国ANGEL版,都足以领略拉威尔音乐的非凡动态和瑰丽色彩。

       顺便说一句,同样以演绎法国音乐出名的马蒂农也在EMI(或ANGEL)发行了一个录音,因为手中是日版,声音非常拘紧,线条模糊,与上面的克版天差地别。不知道是录音本身的问题,还是日本再版的技术问题。

点评

确实,收了一段时间首版,发现经济难以承受,而未听过的好音乐太多,现在基本随缘了。  发表于 2017-5-20 17:56

使用道具 TOP

728#
发表于 2017-5-6 17:48:11 | 只看该作者


EMI 德版
[img]
[/img]

ANGEL 美版

点评

复听坏才能彰显其真正价值。  发表于 2017-5-7 19:11
好的音效可以催进多聆听的话,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选择好一些的版本当然更好。不过现实中似乎高班碟&高班器材似乎"被"仔细长时间聆听的情况并不多,更多成了玩赏、收藏功能,有些可惜了。尤其头版黑胶,最好被反   发表于 2017-5-7 19:08

使用道具 TOP

729#
发表于 2017-5-7 22:5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7-5-8 03:45 编辑

请教石兄,兄所言拉威尔《圆舞曲》中的“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批判”是指那些具体内容啊?这个与在下对此曲的理解似乎有些出入。故此一问,愿闻其详。

使用道具 TOP

730#
发表于 2017-5-8 22:53:02 | 只看该作者
       忙了一天,得空回B老师话

       拉威尔自己都不承认这首创作于1919年的《圆舞曲》有什么现实意义。虽然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以对传统维也纳华尔兹舞曲的破坏来讽刺战后欧洲的衰败与颓唐。

       拉威尔说,写这个曲子最初起意于1906年,是对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表达敬意的作品。跟一战没啥关系。也不是对维也纳堂皇曲风的反动。

       他能够将波莱罗舞曲发展成为那样一首充满音乐趣味和艺术魅力的宏篇巨制(不在于篇幅,而在于对一个简单主题超乎寻常的加花变奏),就能把众人耳熟能详、脚趾大动的圆舞曲扭曲拿捏为一首充满意象变幻与情绪冲突的交响诗。

       也许拉威尔就只是一个炫技型作曲家,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创作手法刺痛听众、吸引听众、慑服听众。

       然而创作音乐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聆听音乐也不能真空于当下之现实。

       且不说拉氏有可能在创作《圆舞曲》时非自主地反映了潜意识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和思考,就算这纯粹是一首炫技之作,那也无法禁绝听众从自身角度去认识、理解和欣赏这部在当时可算石破天惊的作品。

       这首《圆舞曲》确实不能作为华尔兹伴舞,到后半段,舞者会被光怪陆离的音调和节奏搞疯掉,跌跌撞撞,狼奔豕突。作为芭蕾舞曲,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它的创作委托人达吉耶夫声称这首圆舞曲“不是芭蕾,而是对芭蕾的描绘”,并拒绝为之编舞,因此掀翻了与拉威尔的友谊船。两人差一点决斗,说不定哪位就成了巴黎的普希金。

       过了几年,陆续有编舞者将之编成芭蕾演出,包括著名的尼金斯卡、巴拉钦。虽然无法知道当时的演出情景,但大约可以想见可能与《春之祭》的首演一样,有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剧场效果。不过有了十几年前《春之祭》的前科,巴黎的观众应该不会再那么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了。

       对于当下的中国听者,初次接触这首作品,也会是个不小的震动。华尔兹嘛,嘣嚓嚓,嘣嚓嚓,再复杂再高深也不过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展,优雅,悦耳,节奏上有些变化,中听不中跳罢了。谁想到拉威尔这支野兽圆舞曲能够夸张、变异、蜕变、胡扯成这个样子。

       这几天跟着各路领导,筹备一个挺高端、挺讲究、挺有文化、挺讲品味的大型活动。很多高级的艺术元素都具备,但组合在一起就偏偏失去了风雅,显得古怪、滥俗且无度。身历其中,总觉得就像这首《圆舞曲》描绘的一出活报剧,头戴高帽、身着华服的先生太太们本是要秀一下他们高明的优雅的细腻的精致的活泼的喜悦的舞步,但短短几十个小节后音乐就变得粗暴原始放纵狂躁,而后进入一种呼天呛地、脱形谵妄的境地。

      有如那身华服被突然剥下,赤身面对这个苍茫萧索荒凉孤绝的世界。

使用道具 TOP

731#
发表于 2017-5-8 23:22:50 | 只看该作者
山西古建最多,在书本上天天见面,竟然没有想到去一看实物,惭愧

使用道具 TOP

732#
发表于 2017-5-10 13:51:02 | 只看该作者
为写圆舞曲而写圆舞曲,和为严肃音乐而使用了圆舞曲体裁,大胆实验尝试音乐音响语言,结果自然是不同的,至于批判或是别的,都是作品完成后的后话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06:12, Processed in 0.037509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