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M100兄和ecm兄的参与。
“与时俱进而不失传统”是我对新旧器材区别的理解。
从我多年来对Kondo器材的使用经验以及所了解到的相关资料分析,无论是近藤老先生时代,还是现任的芦泽先生,这个非主流器材的理念应该说是在传统的主轴线上延续着。
我身边的朋友在用90年代面世、编号001的M10前级,也有在用第一代Gakuon等。与现今在产的器材一样,重播出来的声音让人一听便知是Kondo。
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文摘中了解多少品牌创始人的精髓?
Kondo小时候在寺庙中曾感觉到刚刚去世者的灵魂在拉响门上的钟。这一经历决定了他的一生,他总是说能听到灵魂的声音,他制作了最好的音响器材使我们有机会可以接近音乐大师的灵魂。他相信这些产品可以传递知识、情感以及过去的精神,透过技术可以带来重生,带来精神的进化。作为一名音响制造者,Kondo的真正使命是为耳朵创造一种能够聆听这个世界灵魂的音响器材,那如同女性的声音和近乎真实的演唱告诉我们他不仅仅是一位能工巧匠,同时还是一位知道代表着生活质量的天地之法则的炼金术士。(Csontos Istvan匈牙利) 声音质量的判断因人不同, Kondo判断声音的标准是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的《Un Ballo in Maschcra》,1954午4月4日告别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当时87岁的大师正受到健忘症的困扰,这场音乐会差点被取消,而NBC管弦乐团三个月内正准备被解散,所以他们的演出非常卖力。单声道录音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低频,麦克风捕捉到了卡内基大厅内的空间随乐队的强奏而扩张的情形。排演时大师向乐队吼叫:“不要让低音大提琴像在猪背上抓挠似的”,所以合奏的部分完成后低音十分精彩。而以最好的方式重现这个演出是Kondo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得以知道艺术家是怎样表演及进行录音的。
Kondo还认为达到唱片的高保真度和调动听者的情绪两者都非常重要。有时候人类的听觉灵敏度和感觉可以靠适当的刺激来得到改进。Hi- Fi产品的生产者就应该为消费者提供这种刺激。如果音晌器材可以忠实还原表演者的演出,那么听者对声音的灵敏度会增加,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加。为此,他选择了电子管产品,Kondo认为电子管的电流只有晶体管的十分之一,工作电压却要高上十倍,大电流会产生大磁场,从而与功放内部的其它组件产生感应,会对音质产生负面影响,他使用电子管的原因之一就是低电流,同时高工作电压可以加速电子运动,从而产生低杂散电流以及更好的声音表现。从声音上来说,Kondo认为柔和的电子管可以帮助还原真实,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中法国号的演奏非常微妙,它们为这首曲子带来阴郁的色彩,而电子管比其它组件能够更好地表现它们。
至于人人好奇的银线运用,说起来是灵机一动的结果。Kondo在为录音室开发唱片设备时,注意到Neumann和Studer这些欧洲产品的甜美高音让人非常难忘,研究后发现Studer的变压器和透磁合金是它发出好声的关键。建立Audio Note后他找到可以媲美Studer的材料,但变压器无法超越其水平。偶然间他想到使用银线,一开始并没有太大期待,实验结果却让人惊讶不已,传统变压器的高失真和低分析力不见影踪,新的变压器声音带有甜蜜的魔力。由于当时没有抽拉银线的钢模,Kondo就自已动手制作钢模。后来许多模仿者也开始用银线,却是不见其利先见其害,Kondo发现不论是银还是铜,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受到相当大的机械力作用,还要小心进行加热和冷却并防止氧化。不幸的是目前的退火处理并非十全十美,原有的分子经常变得四分五裂,如果把线材妥善存放让银线的分子结构会回复原状,Kondo因此购入大批银线材料库存,利用“自然老化退火”的银线,成本要比别人高出许多。
Kondo产品昂贵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量采用自制组件,以电容来说,使用油浸电容可以产生一种真实、纵深的声音结像,但其实那是一种染色,不使用任何电容的功放是最理想的,但就算直接交连功放在电源部分也要使用电容,电容的存在是一种必需的麻烦。Audio NoteJapan经过大量实验后决定自己生产电容,尽管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昂,但KSL电容可以解决音染的问题,特别是与电解电容以及聚酯薄膜电容相比,KSL电容使Kondo离“单线增益”的功放又近了一步。
Kondo在一篇自述中提到:爱因斯坦说运动是能量,我相信是运动是声音。在倾听托斯卡尼尼1954午告别音乐会上演出的瓦格纳 《唐豪塞序曲》时,感觉好像声音的粒子相互碰撞像雷霆一般席卷而来,我就更加相信了自己的信念。我想要声音每个粒子之间都是相关的,只要选择零件和电路恰当,要获得醇美的声音并不难,30年前的电子管就可以做到了。我想要的声音是像太阳一样每个粒子都向外辐射,融合成一个整体。 大部分人赞同音乐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它点亮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情感。伟大的歌手、音乐家、指挥家的本份是让我们享受音乐,近藤先生和他们一样伟大,他为我们提供了能够在家中享受音乐家们工作的一种方式。(Jonathan Midgley 香港) 文字摘自多篇相关的文章,可能有些凌乱。供有兴趣的朋友一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