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11785

查看

10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73#
发表于 2012-12-12 14:09:32 | 只看该作者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他的佛家思想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举《天龙八部》为例,《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里面充满了佛学的道理。陈世骧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说《天龙八部》叫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个人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看萧峰曾经发誓,说终我一生,绝不杀一个汉人。可是结果呢,他迫不得已,杀了很多汉人,聚贤庄一场恶战,他杀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这是《天龙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誉,也是很倒霉的一个人,好不容易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你说这人生多惨,简直恨不得死了算了。爱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萨心肠的,最后都给它一起解决了。最后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给他解决了。那么在小说的第三个主人公虚竹的身上,就更体现出佛家思想了,我们看虚竹是一个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由少林寺养大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和尚。小和尚长大的,他从小学习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好和尚。因为他没有接触别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做一个标准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么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党纪国法,校规,中学生守则,守好了你就是一个小和尚。可是人生无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虚竹一戒一戒全给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简直要崩溃了,一个做好和尚的条件一一都不具备了,简直说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过要做一个好和尚,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老天爷偏不让他实现,一个一个都让他破掉,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峰回路转,当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后,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他仍然是一个好和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虚竹是一个最好的和尚,佛学的光辉这个时候才普照出来。最后证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这个小说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们看在《天龙八部》几个主人公身上都体现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和侠肝义胆,仁爱牺牲这些概念相联系。《天龙八部》中的这些大侠作为一个武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们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说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这些大侠,而是一个少林寺无名的扫地的老僧。天天在那里扫地的,一个卫生管理员,谁也没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这些人打得一团热闹,但是没想到这个老僧一出现,轻描淡写地把他们全部打败。这里就包含着佛家的无名的无相的思想,最后这个老僧给他们讲佛法,说为什么要练武功,练武功本来是为了参透佛法用的,是参透佛法一个辅助手段。可是当你佛法参透到很高境界的时候呢,又不需要这个武功了,这个道理讲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说《天龙八部》它所探讨的侠的侧面,侠的精神,可以说是深不可测,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我再引一句陈平原先生的话,陈平原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就是你想学习佛经吗,想学习宗教的道理吗,你去拿一本佛学书来你会觉得很深奥,读不进去。那你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可以作为学习宗教知识的入门书,我觉得陈先生所讲的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这样几个人物身上。

    那么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说《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有一个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叫好坏太分明,到了《红楼梦》才打破了善恶的界限。我们看金庸小说其实就是这样的,有一部分人批评金庸的小说,说他善恶不分。有人说我喜欢看梁羽生的小说,善恶分明,说金庸的小说正邪不明,说明这个人思想混乱。那么金庸说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想一想咱们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围的熟人、朋友、家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坏人?恶人也有它可取之处,善人也有他可讨厌之处。但是你又不能划分一个百分比,说这个人72.6%是好的,这很难划分的,因为人是活的,他是变化的。所以金庸通过他的人物探讨,写出了善恶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的人性辩证法,善恶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转化的。

    比如说《连城诀》,《连城诀》这个小说,是用很大力量来探讨人性恶的,小说的主人公却是一个纯朴的好人,一个叫狄云的朴实的乡下孩子。所以作者通过这个善良的孩子来看世界,正像去迅先生的《孔乙己》通过一个朴实的小伙计的眼睛来看世界,这样看得更分明,看得更惊心动魄。在狄云的眼睛中,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他只是小说情节的一个推动者,表面上是主人公,其实这个小说塑造最成功的并不是这个主人公,塑造最成功的是坏人。这个小说塑造最好的就是坏人,比如说小说里写了一个大恶人叫做血刀老祖。血刀老祖,我想读过《连城诀》的读者谁都不会忘记,这个老头子很坏,坏是坏,但是坏得赤裸裸,坏得毫不掩饰。我有一个评语说他坏得顶天立地,就是人要坏到这个程度是不容易的。毛主席说过人要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借毛主席这句话说呢,人要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不做好事。真是这样,你不信你试试,你天天做坏事,你做了三天就把你抓起来,做坏事不抓起来,你自己也坚持不下去,人的心做好事还可以坚持,做坏事是坚持不下去的。但是就有这么一个大恶人叫血刀老祖,他就天天做坏事,而且做得理直气壮,而不掩饰自己。很多人做坏事能坚持,他要欺骗自己,他要把坏事做成好事,或者实际上认为自己在做好事,而血刀老祖呢,为什么说他顶天立地呢?他认为自己在做坏事,认为自己应该做坏事,并且不遗余力地做坏事,所以这个坏人他就光彩照人,坏得光明正大。所以你读《连城诀》,这个人物那正是栩栩如生,你会被这个人物所感动,比那些好人还要感动人,而跟血刀老祖做对比的恰恰是所谓正派豪侠。由于血刀老祖他抢了一个正派豪侠的女儿,骑在马上掳着这个女孩子跑掉了。所以很多正派豪侠就集合起来去追杀他,带头的四个人,用他们外号中的四个字连起来叫做“落花流水”,取他们名字中的一个谐音。落花流水四大英雄豪杰,率领一群正面人物,就追杀反对派,追杀血刀老祖,可是在追杀的过程中呢,这反对派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追越高大,而相反这一群落花流水的英雄呢,不但被反对派打得落花流水,人格上也是落花流水。武功很人格都被比了下去,最后读者会发现,这些正派豪侠很可疑,侠气,他们没有什么侠气。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叫花铁干,我曾经就是评点过《连城诀》,评点的时候我说花铁干这个人名起得好,铁干,多么英雄的一个形象,可惜姓了花,一姓花,铁干就没有了。他本来是落花流水里的第二号人物,里面有个花嘛,是一个正派豪侠。结果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突然转变为一个无耻小人。因为他的同伴都被血刀老祖打败了,被智勇双全的坏老头子给打败,最后就剩下他了,剩下他,这个时候其实那个血刀老祖没有力气了,已经非常虚弱了。但是用空城计骗他,就是他还装着自己还有力气,还可以杀掉他,在这个生死关头,花铁干突然屈服了,投降了。而屈服了之后,人品马上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可以干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们被困在一个雪谷里边,他的同伴都死了,这个时候为了生存,他可以去吃自己结拜兄弟的尸体,去吃掉,可以害自己结拜兄弟的女儿。所以金庸在这里进行了一场严肃的人性探讨,一个人一个好人,是不是可以变成这么坏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坏?有什么心理学依据?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假如我们自己落到一种特殊的情境中,我们自己会不会变坏。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学就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我就说假如咱们被困在一个山谷里边,比如火车翻了,我们困在一个山谷里边,一个月出不去,解放军警察都进不来,怎么办?到了最后我们会不会吃人,有一些人饿死了,我们会不会吃他们的肉?这是很严肃的问题,那么同学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那没办法也得吃,实在没办法。有的人就说,宁死我也不吃,我宁可饿死也不吃。也就是说到了紧急关头大家选择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受到似乎是一样的教育,都是好人,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发生种种的变化。我小的时候受的是革命教育,经常看革命文学作品,有的时候我也偷偷想,假如我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我招不招呢?我在想,有的时候我就实验,拿一个棍打自己,看我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痛苦。有的时候我想给我坐老虎凳,给我灌辣椒水,我坚持不招,再一想万一敌人使美人计怎么办呢?有的时候要在心里边想一想这些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在现实情况下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你提前想到和提前没想到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去想那些革命烈士,我想他们不是说突然心血来潮,要为革命捐躯的,他一定是平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这对自己的修养是有好处的。

    我想很多革命烈士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一定受了多深的马列主义教育,而是在他身上有种朴素的侠义情怀,有朴素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所以到时候它能够舍身成仁,所以当我们看到《连城诀》中那样一些情节的时候,我们会知道,它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好人有可能变成坏人,坏人有可能变成好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底是人性发生了变化?还是这些东西本来就藏在我们的心里,遇到了合适的情境它就要爆发出来了呢?也就是说花铁干到底原来是一个好人,这个时候他变成坏人了,还是他心里本来就有坏的东西,但是他没有机会释放,这个时候突然给了他一个自由,坏的东西就释放出来了呢?那么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2-12-12 14:11:09 | 只看该作者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金庸的小说好就好在,他不仅仅是塑造这些超越性的侠客,他同时又意识到这些侠客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反武侠的精神,他的武侠人物身上是经常有缺陷的,他对这些侠客是带有批判的。我们看看金庸小说笔下即使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大侠经常也有缺点,比如说陈家洛,陈家洛这个形象当然是一个正面人物,文武全才,可是陈家洛最后却一事无成。陈家洛到底有什么毛病,其实我们跳出武侠小说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看到,陈家洛其实是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来描写的,他其实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用传统的话说呢,陈家洛不是很好地观察到这个社会的矛盾,他是幻想通过改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这样一个领导权来解决问题。他幻想乾隆皇帝和自己是兄弟和自己是同胞兄弟,来策反乾隆解决问题。结果最后反而被对方所利用,他在爱情上也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爱谁。他本来先爱霍青桐,后来爱上她的妹妹香香公主,他也曾经追问自己,我为什么爱香香公主?不爱霍青桐,他反省道,难道我担心她太能干吗?所以在陈家洛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金庸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优柔寡断,耽于幻想的这样一种特点的批判。那么金庸在塑造出了从郭靖、杨过、令狐冲到萧峰这样一系列大侠之后,还能塑造出更伟大的侠吗?很难了,特别是萧峰最后以自己气壮山河的一死,奏响了民族和平的最强音,写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侠客的时候,你还能够写出更好的侠吗?可以说在古今中外就已经找不出比这个形象更光辉的一个形象了。所以这个时候,物极必反,他就推出了韦小宝这个形象。我们看在《鹿鼎记》这个作品中,本来从正面人物角度来讲,最大的侠是那个叫天地会的首领叫陈近南,江湖上的人物,都希望见到陈近南一面。可是这个陈近南怎么样呢?他还不如陈家洛和袁承志,不但一事无成,反而被一个宵小之辈稀里糊涂就打死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是说谁的武功强,他就一定能够处处占上风,永远得胜,经常是武功低的打死武功强的。而陈近南就是这样的,稀里糊涂就死了。他所领导的天地会怎么样呢,一事无成。反而是他所反对的清王朝,他所反对的康熙,康熙的事业蒸蒸日上,那么在韦小宝这个人物身上就体现出正派大侠无所作为,那些人有一身武功最后能建立什么呢?还不如韦小宝,韦小宝下三烂的手段,什么扔个石灰包,在桌子底下砍人家的脚,反而很实用。金庸这样写一开始是不能令人理解的,难道你放弃了侠义了吗?要把韦小宝写成英雄吗?不是,这里恰恰有一份沉痛的批判。一切英雄好汉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不能够进步,不能够受到重用,不能够受到提拔,而像韦小宝这样的人不学而有术,他却能够一路飞黄腾达,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时候写的还是康熙盛世,是清王朝正在走上坡路的阶段。这就让我们联想起《红楼梦》,《红楼梦》也是写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最后那个辉煌时期,所谓康乾盛世。但是这个家族外面看着辉煌灿烂,里边已经腐朽了。所以《红楼梦》预示着中国封建它要走下坡路,其实我们看《鹿鼎记》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它同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到了《鹿鼎记》这里,侠义精神不张,社会上像韦小宝这样的人飞黄腾达,就预示着这个社会不会再有好的发展了。所以我说韦小宝这个形象是中国20世纪文学继阿Q之后又一个伟大的形象,从挖掘中国国民身上的国民性来说,阿Q的形象是挖掘得非常深刻的,它深刻地批判了我们国民身上存在的种种精神胜利法,精神缺陷。但是由于《阿Q正传》这个小说它不是长篇小说,而《鹿鼎记》是一个一百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所以通过韦小宝所到之处,能够把他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非常丰厚。所以从韦小宝的身上我们能够更仔细更全面地来反思我们的国民性,韦小宝你不要看他没有文化,其实他从小是受的听戏说书,这样的教育,他更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韦小宝的出现,也预示了武侠在现代社会中是没有实际性的功用,它变成了一种精神存在,变成一种纸面上的象征性的存在。所以说到了今天的社会,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侠客越来越少,武侠基本上就没有了,侠客,没有武的侠也越来越少,但是武侠的这种精神却是永远需要的。如果法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我们还学雷锋还干什么?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正义永远存在人心中,所以金庸笔下的侠和我们以前所讨论的爱情一样,他已经写到了什么是侠的境界,最后直追侠的本质,从金庸这里我们可以去思考,真正的侠是什么?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全文完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2-12-12 14:16:23 | 只看该作者
金庸早期的作品大多离不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个主题,但他的中后期作品就跳出了国家界限的格局。“爱国”、“抗敌”随着时代的进步大环境的变化终会失去意义,但人的品德和高贵感情,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因此性格与感情,远比社会意义有更大的重要性。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虽然没有正面写中国的皇帝差弱,但也点明了侵略者的首领是怎样野心可怕,于是透过慕容复这个人物,金庸写出了做“皇帝梦”的人的可悲可笑。所以到了《笑傲江湖》就直接以攻击政治野心作为主题。

《笑傲江湖》最明显的是政治活动,是“武林人物”对“一统江湖”的个人野心,“权力使人腐化”的寓意。令狐冲不参加于此活动,并不牵涉到道德价值之间的矛盾。令狐冲的取舍在于岳不群是他的师父,他该不该和岳不群同流合污;另外如果要获得化解内伤的方法便要加入日月神教,但这是利益与原则之间的取舍,不是不同的原则之间的抉择。令狐冲不是在社会责任与个人原则之间选择了“独善其身”,因此他的退出也没逃避的意味。《笑傲江湖》中也有写道失势的任我行讨厌人奉承,但夺回权力之后便变了,这就是权力的腐化作用。

.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2-12-12 14:18:18 | 只看该作者
儒家社会核心是等级社会,大家层层对上负责,皇帝对苍生社稷负责,士大夫对皇帝负责。所以理论上,只有心系苍生社稷,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才是儒。令狐冲成长于这样的社会,当他能力越大(武功越高)的时候,他理应承担起肃清武林的重任,但是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出世。

所谓入世,也就是社会责任。金庸的小说故事多以“反清复明”为背景,多少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在这些故事里,忠奸分明,侠士是汉人,是忠的;皇帝是“鞑子”,是奸的,“反清复明”终因强弱悬殊而失败,但是侠士虽败犹荣,皇帝虽胜却为天下所鄙视。这大概反映了平民百姓对官府的抗拒心理。

于是金庸的主题最后还是回到“入世”,也就是社会责任。所谓“英雄”的问题上来。这点我们可以从《鹿鼎记》去分析,康熙才是《鹿鼎记》的真正主角,一部《鹿鼎记》是康熙皇帝的成长经历,从爱玩好胜的“小玄子”,经过磨练、克服重重困难而渐渐成熟,天威日重,终于成为忧国忧民的一代明君。正如乔峰、郭靖等侠士英雄,康熙也有他的使命,就是治国安民的使命。他不是侠士而英雄,他是统治者而英雄,为民造福、爱护百姓,切合郭靖所订立的“英雄”定义。

反观那些反清侠士,金庸以讽刺手法揭穿的谓的"侠士",实际上不过是凡人,也为名、为利、为女人明争暗斗,也搞政治阴谋、权力腐化。金庸其实写出了一些很中国人社会的东西。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2-12-12 14:38:06 | 只看该作者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假如我们自己落到一种特殊的情境中,我们自己会不会变坏。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学就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我就说假如咱们被困在一个山谷里边,比如火车翻了,我们困在一个山谷里边,一个月出不去,解放军警察都进不来,怎么办?到了最后我们会不会吃人,有一些人饿死了,我们会不会吃他们的肉?这是很严肃的问题,那么同学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那没办法也得吃,实在没办法。有的人就说,宁死我也不吃,我宁可饿死也不吃。也就是说到了紧急关头大家选择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受到似乎是一样的教育,都是好人,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发生种种的变化。我小的时候受的是革命教育,经常看革命文学作品,有的时候我也偷偷想,假如我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我招不招呢?我在想,有的时候我就实验,拿一个棍打自己,看我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痛苦。有的时候我想给我坐老虎凳,给我灌辣椒水,我坚持不招,再一想万一敌人使美人计怎么办呢?有的时候要在心里边想一想这些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在现实情况下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你提前想到和提前没想到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去想那些革命烈士,我想他们不是说突然心血来潮,要为革命捐躯的,他一定是平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这对自己的修养是有好处的。


----------------这一段的提问和自问,直逼人性的底线,值得想想。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2-12-12 14:52:0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时候写的(指的是《鹿鼎记》)还是康熙盛世,是清王朝正在走上坡路的阶段。这就让我们联想起《红楼梦》,《红楼梦》也是写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最后那个辉煌时期,所谓康乾盛世。但是这个家族外面看着辉煌灿烂,里边已经腐朽了。”

------“外面看着辉煌灿烂,里边已经腐朽了”,读到这里,心里被深深触动了一下。上帝已死,注定只剩下一代一代迷茫彷徨失落的“外壳”?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2-12-12 15:03:32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另外的两篇,是为转贴。(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

 内容简介:
              一、“武”是武侠小说的基本要素,于是很多人便根据这一特点,把“武侠小说”叫做“武打小说”,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进行围追堵截。可见,“武”这个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对“武”的理解却并不正确。那么,“武”这个字的确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二、真正的武侠小说,不仅是娱乐性极强的文字游戏,同时也是精妙的文学艺术。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这样的艺术。它不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而是相反,它不仅满足了我们无法实现的侠客梦,而且还带给我们许多美的享受。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在金庸的笔下,还有很多武功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像力,它通过武功来对人体极限进行探讨,它使我们产生很多疑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这种对人体极限的探讨,跟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与西方的表现方式又有哪些差异?

              四、对于人的身体到底向何处发展,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用武打的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超乎常人的想像。而且,金庸的武打描写是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甚至,他小说中的人物,会什么样武功,平时使用什么样的兵刃,也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所安排的那样,都是非常严谨的。

              五、如果我们去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难发现,在金庸的笔下,越是武功高强的人,他越不注重兵刃,越不肯使用兵刃。武功高强的大侠,通常他喜欢用掌。即使使用兵刃,也是用那种装饰性很强的剑,而较少使用那种实用性很强的刀。那么,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和历史渊源?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2-12-12 15:06:15 | 只看该作者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

尽管金庸的小说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进入,但是既然它也属于武侠小说,我们不妨也从“武”这个角度来观照一下。但是我们主要讲的,不是说金庸小说写的武打好,还是不好,而是透过“武”来看一看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的含义。

              正因为武侠小说它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武”,所以社会上颇有一些人把“武侠小说”叫做“武打小说”。很多中学老师他没收学生的武侠小说,他的理由就是不许看武打的,意思是看这个书,孩子会经常打架。但是在我看来,小孩子打架未必就全是坏事。如果一个民族的小孩子从小都不打架,这个民族必将会灭亡。这不是我耸人听闻,绝不是我耸人听闻。因为一个人人都手无缚鸡之力的民族,她怎么能有生命力呢?它没有生命力。我们看一看,那些我们所尊重的所谓强盛的民族,小孩子从小是随便打架的。但是不要打坏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来打架。至于说,看武侠小说会不会影响学习?这个没有经过统计。我们经过考察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人物,著名的人物--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艺人才,小的时候都读过武侠小说。

              最近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我注意看他的生平,小的时候也是读《封神演义》、《三侠五义》、《说岳全传》,小的时候也是读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他将来哪怕是搞数、理、化的,都一样使他有比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会上那么多人对武侠小说有误解,关键是我们对“武”这个概念有误解,对“武”这个字理解得不正确、不到位。“武”,我们往往想这个字的时候,这个字能不能翻译成外语?我们想一下“武”这个字,如何翻译成外语?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了,中国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中国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时期形成的。当我们形成这个概念的时候,其他很多文明还没有达到类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还在树上爬着呢!还没有形成跟我们能相对等的观念。比如说,“武”。

              我们很古就有“武”这个字了,古代有个军事家就叫孙武。这个“武”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武”是打架吗?他妈妈、他爸爸给他起个名字叫“孙打架”?他叫孙武是这个意思吗?“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搏斗吗?都不对,但是似乎又沾点边,似乎好像都有关系。那么我们把“武”这个字拆开,武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两个字,一个是止,一个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为武。那么把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武”,不是说要拿起武器去打别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武。当我们想到这个一层意思的时候,对“武”这个字的理解,就一下子丰富起来。可是是不是说,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谁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毁掉,又不绝对是这样。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没有戈,你止的什么戈呀?没有武器,你放下什么武器呀?佛家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没有屠刀,你放什么?一个人手无缚鸡之力,谁也打不过,然后你说,我爱好和平,这不是可笑吗!根本没有实力的人说“爱好和平”,那不是欺人之谈,就是一个懦夫之谈。

              所以说,“武”这个字包含两个意义,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后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说,中国概念中这个“武”字,它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和平同时含在这里面,就它的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的关系,已经天然地包含在中国人对武字的理解里,这里面有搏斗,又有停止搏斗。所以正确理解这个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今天讲,今天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但是和平发展的时代,是不是让我们把军队都解散,武器都销毁,那样能不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靠什么来保证?如果我们没有人民解放军的万里长城,我们怎么能够和平发展?所以,偏于左和偏于右的理解,都会造成麻烦。那么社会上很多人理解不好武侠小说,就是因为他把“武”简单地想像为暴力、打斗--而也的确社会上有那么一些数量不少的武侠小说,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确实里面充满了无聊的、低级的打斗,成为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武打教科书。那些书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那些书是使武侠小说被一些人看不起的真正的原因。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2-12-12 15:09:18 | 只看该作者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

那么为什么武侠迷们普遍地推崇金庸的小说呢?其实,我知道很多读者,只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并不喜欢读其他武侠小说,道理何在?也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它抓住了“武”的丰富的内涵,它不是把“武”变成一个打架的展示,用一个艺术术语来说,叫“武戏文唱”。金庸就是充分地做到了“武戏文唱”。“武戏文唱”本来是一个京剧术语,京剧里面有武戏,有文戏,那么优秀的作品,多数是文戏。但是武戏里面也一样地出大师,比如说,盖叫天--一样地出大师。那么怎么能够出大师?如果这个武戏,只是在台上折跟头,打把式,这成不了大师的。武戏要文唱,武戏要唱出精神,唱出文化来。从金庸的作品来看,金庸的“武戏文唱”,他就是做到了把武打给艺术化、道德化、观赏化。如果不这样,如果你是反艺术的,不好看的;你是反道德的,不合伦理的,那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热爱他作品的读者。如果我们今天借助视觉艺术的术语,可以说金庸笔下的武打是具有视觉美的。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

              有人说,打架还有什么视觉美吗?是不是在美化暴力呢?这一点,我们要抛开具体的道德立场来客观地看待。在人的本性中,是有一种要观赏力量,观赏灾难的这样一种潜在的欲望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遇到灾难,可是,大家都喜欢看灾难片。灾难片的票房是很高的。美国大片演一个地球毁灭,一艘船沉没,观众非常多,都喜欢看那种非常刺激的、非常风险的影片,为什么?这透露出一种,人性中什么样的奥秘?我们一大帮人坐在一个黑暗的大厅里面,自己很安全,吃着薯条,然后看着银幕上人家在倒霉,在地震,在山崩、海裂,这是一种人的本性。人在他人的灾难中,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安全感。当那个时刻你意识到,啊!俺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就跟看灾难,看暴力,本来是合乎人的本能的,但是人要把这个本能,和现实中的道德区别开,你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幸灾乐祸,在现实生活中幸灾乐祸的这种东西呢,应该在艺术中得到化解。而金庸所写的这种视觉美的武打,就是合乎这样的审美规律的。我们很多人在阅读金庸作品中的武打场面时,感受到的不是血腥的暴力,不是那种让人浮躁,让人想打架的那种感觉。没有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想出去跟人家打一架。我没有接触到这样的读者,没有人阅读的时候,会产生生理上的反感。我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两个人打架,如果这两个人会功夫的话,也许会打得很好看,但多数打架是不好看的,有的时候看到打架,我们会产生生理上的反感。如果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打得头破血流,我们会觉得不忍卒睹,特别是女同志会觉得很恶心,绝对不去看它,会本能地捂住眼睛,因为它不美,它会使人生理上恶心。这一点,金庸的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是有区别的。
        现在一些影视作品,比如说为了表现坏人,坏人打好人,抡起大棒子,抡起大刀、大枪,把这个老百姓打得血肉模糊。那么其实这是在渲染一种暴力的场面。而金庸的小说就不是这样,他不会去仔细描写那个受伤人的那个伤口,那个伤口怎么腐烂,上面爬了多少虫子,不会这样写。他不写那个令人恶心的画面。而这恰恰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舞蹈。

              武打和舞蹈的区别,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洪七公和黄蓉在过招的时候,洪七公教黄蓉功夫,两个人打起来,一个老人,白发飘飘;一个少女,青春红颜。两个人闪展、腾挪,紧张地打斗起来。你看上去,好像是武打,其实在你心里唤起的审美效果,那是武打吗?不,那是芭蕾舞--你得到的审美享受,是跟看芭蕾舞一样,那是芭蕾舞中的一场双人舞!

              而金庸本人是学过芭蕾舞的,金庸专门去学过芭蕾舞,所以说那个场面你说是打,其实是舞。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到,金庸笔下许许多多的场面。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舞,你看到好像是舞台上,和屏幕上的那种带有艺术规律的人体的动态,你欣赏到的是一种人体动态美,而不是击打美,不是击打到人身上那种痛觉的美,而是一种动态美。还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笔下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像力。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2-12-12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


武侠小说进入20世纪之后,武打发扬光大,得到格外的突出,而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没有这一点,刘、关、张也好,李逵、林冲、武松也好,他们的武功都讲得很粗略,没有说过他师父是谁,他学的是那一派的武功,他是从哪个山上下来的,都没有。他们好像原来都生活在我们身边,像宋江,衙门里做一个小官,李逵做一个小劳子,都是政府帮忙的人。或者有的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打鱼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讲他们练过什么武功,没有讲谁师父传给他。然后,后来他们自己联合起来造反,就跑到梁山上,所以这个武功描写很简单,没有讲他们一刀一枪怎么练的。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我们就联系到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就能够发现一些原因,因为在古代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充满自信的,古代人解决很多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的身体亲自去解决,来了客人你要烧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点火,自己把那个壶放上去,自己把水倒出来,每一个环节都靠自己的身体去解决,而不会现在你“啪”,一摁煤气就着了,没有这事。我们现在这身体越来越没用,身体越来越是一个废物,人的身体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打架要靠人身体来解决,要靠人的身体与人的身体的搏斗来解决,即使你拿着兵刃,还是身体在操纵这个兵刃,所以肉搏是古代解决战斗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那个时候,人没觉得这个身体是没用的,人和身体是合一的,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是我。而自从人类的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之后,自从我们可以不靠肉体,来干掉对方之后,他就离得很远,按拇手指头一动,“啪”,那人倒下了。这是很奇妙。不管我有劲没劲,他180多斤,我只有80斤,我可以打死他,这事很奇怪,自从这个事出现之后,情况就变了,特别是到了二次大战以后,肉体根本就不用见面,不但不接触,可以不见面就解决问题。坐到办公室里一按电钮,可以毁灭成千上万人的身体,到了这个时候,人的异化就加深了。马克思讲,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之后,带来了人的异化。但是马克思那时候还没有预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可以异化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不拿杀害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当做一回事。当我们用自己的一个身体,打败了另一个身体,把他摁在下面的时候,我们会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残酷的场面。可是当你站到了办公室里,毁灭了成千上万人身体的时候,你不觉得这是残酷的,这和玩电脑游戏差不多啊。玩电脑游戏的时候,随便杀了很多“人”,孩子们就觉得很好玩。长大了以后,还是坐在这个办公室里,还是一按鼠标,毁了很多人,他觉得,这不过是数字的增长和减少而已,对身体没有感觉了,不会感到别人流泪,流血,不会感到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到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还有什么用!

              这是现代人心里边迸发出来的一个问题,身体和生命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生命真的是装在我们的身体里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武侠小说,它就不自觉地展开了,对人的身体极限的探讨。那么在西方,西方是通过体育来探讨,通过奥运会模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们为什么对奥运会越来越痴迷,奥运会原来并没有这么疯狂,到了现在这个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牵动着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愿意看奥运会。仔细想,很奇怪的,奥运会很单调、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项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么这么多人去看哪?到底在看什么啊?奥运会它不断地追求打破记录,就使得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身体,不断地发生悬念。比如说,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几秒?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拿金牌的问题,这是对人身体的追问。以前有人说,100米不可能跑进11秒,后来被打破了;人家说,不可能跑进10秒,被打破了……这个记录不断地被打破,人就开始疯了,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干什么?

              所以,这里“极限”的概念就带来了--我们就会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一个人赤手空拳能够打倒多少人?这都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武侠小说中,以想像的方式被描写出来,人体能够玩出什么样的花样?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比如,有一路科学家预见,说人身体以后越来越没用,说过一百年,人就剩下一个大脑,而细胳膊短腿了,因为胳膊腿没什么用了,身体越来越弱。然后,还有一路科学家预见,正好相反,说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可以吃很多药,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后人身体会越来越强壮,会比古人身体还好,科学家的意见就是不统一的,这个不统一恰好说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疑问的阶段,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身体将来向何处发展。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2-12-12 15:1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静.怡.真 于 2012-12-12 15:13 编辑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孔庆东

        回到金庸的小说上来,金庸的武侠中的武打,他所带给我们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小说这么有魅力,在武这个方面,超越了前人。梁羽生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的这句话,他是要强调侠的重要性。但是,也可能他过于强调侠的重要性了,这个“武”重视得不太够。所以梁羽生先生笔下的武打,读得少了,会觉得很精彩;读得多了,你不免会觉得,有雷同之处,有一些场面似曾相识。所以像古龙等一些作家,就曾经调侃过过,模仿过他的一些写法、套路。而金庸笔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说一样,他不但每一部小说,是绝不雷同的,他笔下的武打都尽量做到不雷同;他笔下的人物,每个人使用什么兵刃,采用什么武功,都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像《水浒传》一样,它直接继承古代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水浒传》,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根据此时此地的情况来安排。

              我记得小的时候,读《水浒传》,我读《水浒传》是在举国上下,评《水浒传》的那个时期。那个时候批判《水浒传》,说一部《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然后就那个时期我是上小学,就把《水浒传》读得滚瓜烂熟,一百单八将人物姓名、外号,使用什么兵刃,都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就觉得,兵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因为在《水浒传》的作者看来,每个人使用什么兵刃,是不能脱离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这个人的灵魂是一致的。比如,我们想像李逵,李逵这样一个人,“黑旋风”李逵,他必须使用两把板斧。假如说,李逵不使用这个板斧,他使一柄轻飘飘的宝剑,这就不是李逵了。马上李逵这个形象就垮了,就因为这个兵刃使得不对就垮了。就因为李逵这个形象,所以他两把板斧是离不开的。鲁智深就必须使镔铁禅杖。每个人不能换的。而金庸笔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几乎都是不可换的。你必须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特别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比如说,梅超风的武功是什么?“九阴白骨爪”。梅超风因为她这个人的性格是阴冷的,是毒损的,所以她使用这种“九阴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脑袋上就出现九个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髅摆在山顶上,在那里练,戳这些骷髅。所以梅超风这个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致的。

              而像洪七公,像郭靖,像萧峰这样堂堂正正的大侠,他所使用的代表性武功,就是“降龙十八掌”,一掌是一掌,排山倒海,以实力为后盾,光明正大。还有一种武功叫“打狗棒”,他如果使用兵刃的话,他使用“打狗棒”,也是打的是狗,非常朴实的一种武功。萧峰还曾经使用过,最基本的武功,叫“太祖长拳”,是一种武术中的入门的招法。但是它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高手的使用下,是威力无穷。我们看金庸写这个高手武功,打出来说是如长江大河一般,绵绵不绝。我们看,这不正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吗!它不讲究那些奇怪的、阴损的东西,而是说无穷的后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的精神。

              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越是武艺高强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最高的大侠喜欢用掌,多数人喜欢用掌,偶尔也用兵刃。用兵刃,一般用剑,剑这种东西是很不实用的。在实战中,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军队中,到汉朝的时候,基本上就普及了刀了,军队中一般的士兵都使用的是刀,因为在长期的战争证明,剑是不适用的,剑是一种装饰性的兵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古龙和梁羽生,古龙笔下的侠客喜欢用刀;而梁羽生笔下的侠客喜欢用剑。

              刀和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工具的区别,说差不多吧,拿来都能刺,都能砍,都能切。不是这样的。每一种工具,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古人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似菜刀”呢?一说是“菜刀”,这诗就没了。它必须“似剪刀”,工具都是一样的,功能差不多,但是不可换。

              刀和剑就代表两种人生境界。剑是什么?剑代表的是一种贵族的境界,一种贵族的风度。古人出门都要佩戴宝剑,佩戴剑不是为了打架,这是一种身份,知识分子出门都要带剑,孔子出门就是戴剑的。知识分子出门戴剑,不是说我今天路上,可能要遇见一场打架,我今天出门跟人家撞车了,我跟他干一场。不是这样,戴剑是代表一种身份,就好像现在的人出门,挟个小皮包,表示自己这里边,有点什么信用卡之类的,挟着,是一种身份。古人戴剑就像我们今天戴表一样的,过几年换一个款式,它是一种装饰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刀是适用的,刀代表一种平民精神,代表一种下层社会的人士,对自由的追求。所以剑是名士派头的。比如说,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有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他家的客厅里边挂一把剑,从哪个旅游点买来的,从颐和园买来的,峨嵋山买来的,回家挂在那里。我家屋里也挂一把剑,是我去年跟金庸华山论剑,人家发给我一个纪念品,我也挂在这屋里,表示一种风雅。没有人到我的屋里,看见墙上挂一把剑,会觉得我这人爱打架;警察到我家里来,也不会产生任何怀疑,不会说,这是凶器,我们带走了。但是我的屋里,不能放这样一把大菜刀吧,挂一把菜刀,性质就完全变了。虽然它俩功能差不多。

              所以现在有些作家喜欢写剑客,有些作家喜欢写刀客。比如,现在有一个作家叫杨争光,他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他就喜欢写刀客,有一部作品拍了电影,在国际上获了奖,叫《双旗镇刀客》,这个电影是拍得很好的,因为他觉得,刀客是一种更现代的,更自由的精神,而金庸笔下的这个侠客呢,使用的武器是林林种种,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的功用,而那些一流的大侠为什么更喜欢赤手空拳,不用兵刃?这就是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拥有无穷的自信,不用靠兵刃,靠什么兵刃,打架是以赤手空拳为上,我生长在东北,我从小也接触过很多黑道上的朋友,这些朋友就是打架,以操家伙为不耻,动不动打架就操家伙,这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当大哥的打架不能操家伙,操家伙就说明你本事不够。或者两人打架先约好了,拿不拿东西,拿不拿武器,你拿杀猪刀,我拿一把军刺;如果是功夫很高的人,说让对方,说你拿一个棒子,我赤手空拳,你打败了我,我认输。所以说赤手空拳,表明对自己功夫的自信,他们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其实这里面是包含着,一种儒家的精神的,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就是我修养我个人,我自己的内功修养好了,外在的问题自然解决,儒家讲内圣而外王--我内部修养好了之后,你外在的东西,你自然地来迎合我,而不是我去强行地征服你。修心为上,治国、平天下,自然解决。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先把自己的事搞定了,其他的情况都是无往而不胜,所以这种思想,就最后都能够落实到武打上面。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此文完。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2-12-12 15: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静.怡.真 于 2012-12-12 15:47 编辑

“我们就联系到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就能够发现一些原因,因为在古代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充满自信的,古代人解决很多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的身体亲自去解决,来了客人你要烧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点火,自己把那个壶放上去,自己把水倒出来,每一个环节都靠自己的身体去解决,而不会现在你“啪”,一摁煤气就着了,没有这事。我们现在这身体越来越没用,身体越来越是一个废物,人的身体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慢慢变成了个“废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0 23:20, Processed in 0.029397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