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0050

查看

34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八缸

73#
发表于 2014-3-3 14:26:15 | 只看该作者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个25.5KG的盘。”
这个要认真考虑
唱盘设计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十有八九与水平、稳定调整不好有关,是轴心与轴套磨擦过大造成阻力。水平、稳定调整状态好的话,接触磨擦的只有滚珠的一个面,转动起来就会很顺畅。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4-3-3 18:37:58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这个盘的避震已很完美了,没必要过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
亚力克是一种惰性材料,要比其它金属材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1:44

亚克力这种材料便宜是肯定的,但要说用在音响制品尤其是唱盘上我还是觉得不合适。我觉得金属材料和各类木头更合适。
关于这块气浮版本身就很重有50多KG,它上面就是一块10mm厚的钢板调好水平后不用再管了,不会发生压力不够不水平的问题,再说他还有调整气压的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应该不会发生腿软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4-3-3 18:40:29 | 只看该作者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哦,这个牛仔兄有所不知,诺丁汉的重盘都是这样的设计,低扭力马达带动重量级的转盘。我有篇台湾音响论坛的诺丁汉原厂专访,找到了发上来一起研究

点评

开聊唱片,接下来就不打扰。驱动电机控制电路一般会设计成,启动后有一小段短暂的快速强扭力,然后再到平缓。也许诺丁汉盘的电机控制特别,其待你的下文。  发表于 2014-3-3 20:00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4-3-3 18:41:58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1)
今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的。前几天要么在下雨要么是雾霾,呵呵。搞得现在看到这么好的天感觉很兴奋的样子,唉!这环境污染的这么厉害活着不容易啊!还是抓紧享受音乐吧。
这张唱片是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由克路易坦指挥巴黎广播交响乐团伴奏。COLUMBIASAX 2315 立体声水蓝银标就是俗称的地球版。奥伊斯特拉赫在英国的哥伦比亚公司一共才出了二十几张唱片,很多都是不朽名盘。他的贝小协一共有2个版本另外一个是阿贝德洛兹(Abendroth)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版。2个版本中以这个克路易坦版本最好。贝多芬只有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这首作品专门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太有名了,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位小提琴大师都流下了珍贵的录音。克莱斯勒、胡贝尔曼、西盖蒂、格鲁米欧、谢林、海菲兹、米尔斯坦、梅纽因等等。我最喜欢的海菲兹有3个版本平时经常听的是Munch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RCA版,最好的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还没有找到。在以前的单声道录音中西盖蒂47年的演绎是最好的,没有一版能与其情感表达相比拟,朋友们以后看到了一定不能走宝。
奥伊斯特拉赫演绎这首曲子以情感流泻见长,和着午后的阳光,在前奏中小提琴声徐徐展开琴声高雅、厚重带有强烈的奥氏风格,慢慢的我就变得正襟危坐起来,这地球版的音效那可是超一流的。整个声场又宽又深的同时各种乐器的声音非常之鲜美。尤其这把小提琴的质感更是超一流的在庞大的乐队伴奏下显示出超强的气场。一开始我是用THORENS Preslige + SME 3010R GOLD + OrtofonSPU Synergy来听的整体的透明度相当好,高频去的很尽,OrtofonSPU Synerg的声音就是通透,仿佛雨后开窗呼吸那种清新空气一般。第二面我迫不及待地换成MICROSX 8000 MKII+ Phantom II+ Diamond version of jade coralstone来听。乖乖,琴声的质感更强烈了,尤其在第三段快板上那些大量发挥技巧的段落,琴弦声、琴腔共鸣声、擦弦声不绝于耳。大师的演绎那是相当的稳健,不疾不徐的将这些技巧一一展现出来。相对于海菲兹的快奥伊斯特拉赫相对慢的,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灭绝师太教弟子练剑法一样在快如闪电的手法中每一招每一式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每一下的晃动都令你看的很明白。光悦这棵钻石针杆的翡翠白金头表达这类音乐那就是极品级的音效啊!就像绍兴那里二十年的女儿红一样,味道香甜、浓烈、醇厚,暖暖的。绝对一听中毒!包括我一样再一次中弹倒下,听后不想在听任何唱片了。如果每一天都能听到这种让人感动的唱片该有多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张录音的效果的确是太好了,难怪是经典示范盘。这的确是一张值得每个黑胶友考虑收藏的一张录音。  发表于 2014-3-7 21:38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4-3-3 22:54:11 | 只看该作者
从黑胶来说,常见的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小协Op.61录音至少有5种:1950年Abendroth指挥RIAS的录音是第一个版本,这一年铁幕拉开,1951年Gauk指挥苏维埃国家交响乐团的录音是第二个可见的版本,其次是1954年在Columbia录制的早先的一个与芬兰指挥家Sixten Ehrling及斯德哥尔摩节日管弦乐团合作的版本应该是他西行录音事业的开始,再后面是这两年刚刚被发掘发行国际录音的他1957年访华演出的与中央实验歌剧院乐团及黎国荃演出的现场录音(这个录音很好地填补了奥伊斯特拉赫50年代中后期演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张中唱发行的黑胶非常值得一买,而且肯定有升值空间),最后就是这个1962年与克履依坦的辉煌的哥伦比亚立体声录音。其中,我最喜爱哥伦比亚的两个录音。

点评

与康维兹尼也有合作的。  发表于 2014-3-5 12:32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4-3-4 12:30:4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个大卫贝小协的头版黑胶和CD的差异吗?大家觉得差别大吗?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4-3-4 17:3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19:16 编辑
从黑胶来说,常见的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小协Op.61录音至少有5种:1950年Abendroth指挥RIAS的录音是第一个版本,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3-3 22:54

谢谢M兄指正关于东企我记忆中是不是沪东工人文化宫那里东大名路上那家?

点评

位于西藏中路淮海东路口,即现在的百脑汇。  发表于 2014-3-4 19:27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4-3-4 18:2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这2版CD差别很大。头版LP木有听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3000日元是这张LP的CD版本吗?  发表于 2014-3-6 10:20
哪个要好呢?  发表于 2014-3-5 12:31
差别是什么啊,老兄详细说说。  发表于 2014-3-5 12:31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4-3-4 20:5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21:46 编辑
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个大卫贝小协的头版黑胶和CD的差异吗?大家觉得差别大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4-3-4 12:30

怎么说呢,又要回到CD和LP哪个声音更好的问题了。
CD从出生到现在马上就要30年了吧!这么多年由于科技的发展,CD系统重播技术和刚刚出来时候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告别了以前我们印象中冷、硬、尖的特点。现阶段顶级CD系统的信号读取、数模转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声音还原和音质已经相当好了。就欣赏音乐本身来说真的已经足够好了。
LP的情况比较复杂,虽然模拟重播技术在70年代已经到达顶峰了但要想还原到CD的音效甚至超越CD的效果很难!也许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比如整体的听感上和乐器的质感上等等。我一直认为不管是CD也好LP也好都是音乐的一个载体,不存在哪个要取代哪个的问题。如果有那是厂家的宣传就像80年代CD刚刚出来一样,在厂家的推波助澜下大有取代LP之势。商业巨头希望我们在选择CD或是LP上具有唯一性,最好不停选择他们推出的新技术下的产品以达到他们的商业利益。但对于我们音乐爱好者来说在CD和LP之间没有选择的唯一性的!尽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好了,如果你已经有了几千张CD片那么找台好点的CD机安心享受音乐吧、如果你是拥有几千张LP片的发烧友,那么尽量的把LP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一样的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估计我这种隔靴挠痒式的回答S版不会满意的,哈哈
那就从我的情况来分析,我从来不排斥CD机,相反一直用的CD系统都比较好。虽然我的CD收藏不多不过平时听的时间不少。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基本都是放CD的,早上起来也是马上放CD。但只要坐下来认真听音乐的时候就会听黑胶了。我的CD系统主要是方便比较、校准自己LP的声音,做一个参考。还有就是以前黑胶找不到的版本可以找CD来听和比较,现在有CD大包子就更方便了,如果是原来LP封面的就更好了。

这是我原来的CD系统听了有10年以上了。MARK 31.5+30.6
现在的CD系统是DCS Scarlatti三件套

进入主题,这个录音的CD片我没有,其他版本贝小协有。打个比方如果我用MICRO SX 8000 MKII+ Phantom II+ Diamond version of jade coralstone来听有95分的话只是打个比方啊!用THORENS Preslige + SME 3010R GOLD + OrtofonSPU Synergy来听会有90以上主要是在低频的权威感上相对于MICRO欠缺一点但高频更通透点。那在DCS Scarlatti上放会有多少分呢?这个我不敢乱说。只能说就CD还原来说已经相当之好了!一定要把他们凑在一起要个结果没什么意义的,根本是二种类型的声音!很多方面是没有可比性的!具体在音乐的规模感、鲜活度以及乐器的分离度和质感上LP确实听得更舒服一些,尤其是感情方面(不是虚幻的哦,昨天我真的被感动了)。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声有那种牢牢抓住你的魔力!能让你正襟危坐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听他表演。LP的声音更容易感动到你!CD。。。我好像很少或者没有感动过吧(不要说我冷血哦!)只会觉得好听而已。
回到现实中来,LP重放要达到很高的水准很难做到,唱盘、臂、头、底座、唱放、唱臂线。。。每一个地方都要调整到位,尤其是唱头和唱臂之间的匹配、唱头和唱放之间的匹配尤其重要,更有气温和湿度都会影响声音的还原。也许这个过程很繁琐、也许这就是一个玩的过程。
CD重播就方便多了,放好片子按下PLAY就可以安心享受。更重要的是数模转换技术还在不停的进步!CD现在差不多30岁再有20年CD的重播技术会达到怎样一个层面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多谢八缸兄,很详细也很客观。  发表于 2014-3-5 12:30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4-3-4 21:25:52 | 只看该作者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这是一篇台湾音响论坛的诺丁汉原厂专访,牛仔兄请看

关于「复合材质」的观念,虽然Tom说了不少,再三强调这是Nottingham的设计精华所在,坦白说当时我只能迅速地在笔记本上纪录下来,没有仔细推敲。在撰写这篇原厂巡礼的报导时,自然也多方搜寻参考数据,关于复合材质的「实例」,我在「南方音响」的网站上找到最好的说明。南方音响的黄裕昌先生把铝合金转盘和石墨转盘分别拿起来轻轻敲打,单一转盘都会发出共振的声响,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再重复试敲,没想到原来的声响都不复听闻。这就是复合材质控制谐振的妙用,分开时各自有其谐振点,合起来就能产生抵消或互补的效果。
接着话题谈到了马达的设计,Tom强调任何可以直接带动LP转盘的马达,扭力都太强了,也是引起不必要振动的来源之一,所以Nottingham使用超低扭力的马达(ultra low torque motor)。要让LP唱盘转动前,必须用手轻轻带动,「助跑」一下马达才有足够力量转动盘身,而市面上所有的唱盘都可以直接从马达带动盘身,在Nottingham的看法中,这些马达扭力都太大了,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影响声音的纯度。
Nottingham选择从荷兰订做的24极低扭力AC马达,同时为了让这颗AC马达工作更为稳定,他们还设计了外接的Wave Mechanic电源供应器,提供稳定的供电,不过原本的AC马达效果已经很好,所以这个外接电源盒是选购配备。搭配外接电源效果会增加多少?Tom说所有的Nottingham唱盘加上Wave Mechanic电源供应器,对声音都有帮助,但效果比不上唱盘升级来得直接。这位老兄还真诚实,电源供应只是辅助作用,还是结构用料扎实的唱盘,对声音影响比较大。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4-3-4 21:28:48 | 只看该作者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这是Kuzma唱盘的介绍
kuzma
的唱盘采用了大量的铜制品,重量非常的重,两个马达外置也安装在很重的铜底座上,低扭力马达和英国另外一台牌子诺丁汉唱盘一样往往需要一些助力才能让转盘启动,转盘本身采用复合材料,目的也是吸收震动,外置的唱臂底座也是整块铜块挖出来的,重量大到单手无法拿起,精密的vta调整几乎旋转十圈才移动1mm,整个唱盘可以营造出非常好的信噪比,确能够比诺丁汉有著更好的能量感,这对低扭力马达的唱盘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低扭力马达除了能营造非常好的信噪比外,唱盘本身的音染相对的更少,更能让唱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自家的旗舰气浮旗舰唱臂不是低压设计,压力可以自行调整,在调整唱臂压力大小,也能营造出不同的声音特色,低压时两端延伸略小,中频突出音乐感染力非常不错,压力调高细节和低频线条刻划度更上一层,有这只唱臂的朋友可以试试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4-3-4 21:5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21:52 编辑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驱动电机控制电路一般会设计成,启动后有一小段短暂的快速强扭力,然后再到平缓

估计SME的马达控制就是这样的,一开机只要7秒钟就能把转速稳定下来。转盘也很重的,后面运转不需要这么大扭力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4:17, Processed in 0.04146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