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4-8-5 16:30 编辑
第三篇 发烧的本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本人的聆听和心态 上篇讲到爱迪生当年的发明只能重播记录的声音,因此为我们在现场音乐会以外提供了一个欣赏纯音乐的绝佳舞台。倘若当时能将画面与声音同时记录的话,也许我们迄今都不会发现来自抽象世界的纯音乐的魅力。 当然,声音并非是在爱迪生发明后的一个世纪里突然变好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听着完成度不高的声音。进入耳朵的劣质声音,不仅不平衡,更是一些多余的杂质。所有这些都是杂音。于是,人们渐渐的学会了从这些多余的声音、噪音混杂的劣质声音中,识别自己想听的声音,并将唱片音乐视为一门艺术。这里不仅需要超人的注意力,更需要具备某种才能。这些注意力集中的人、具备才能的人能成功的从噪音混杂的劣质声音中专心的欣赏音乐。但多数人确实对此束手无策。。。。。。事实上就是在那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将唱片作为一门极致的音乐艺术来加以欣赏的。 后来,技术日益进步提升。到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实现相当接近于现场音乐演奏的、内容细节丰富的重播。所以说,音响的魅力、那种抽象的音乐的魅力,本来就应该是广被理解,广为普及的。 然而,环顾当今,令人遗憾的是一提到音响就只有极端分化的两极存在。要么是理所当然的自得其乐,要么就会被视作特殊群体。我本人几次三番向各位重提音响作为抽象世界的魅力这一话题,既源自我的愿望,更是本文的主题。 刚才我提到了噪音混杂的声音、与接近现场内容细节丰富的声音,它们两者间的不同。需要澄清的是,单就欣赏音乐这一抽象艺术本身来讲,杂音多少与否、频率响应如何,其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我想强调的是,真正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受听者。 其实,发烧的意义以及价值不在于兴趣爱好所面对的对象,而是在于当事人的感性以及精神。这才是我最想表达的观点。 过去的时代,我们聆听音乐还需要具备一种创造力,要能识别噪音与声音、遇到劣质声音时,还要学会用想象力来弥补。相比之下,如今的时代聆听已经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儿。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可以更轻松随意的通过纯音响来欣赏音乐的。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也许正是这种轻松随意反到让我们遗忘了它应有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话说的可能有些绝对,发烧(兴趣爱好)本来就是一种基于自己喜爱而作出选择的游戏,并非他人强加的。它就是一种人生轨迹的反映。其中至为关键的还是人、和他的心态。正是由于道具、物体等有实物可鉴,人们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停留在实体的对象物和技术等层面,并热衷于以此厘出定义、认定价值。 但是,如果你坚持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且努力有所成就收获时,那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己为何会被感动,然后再孜孜不倦的展开追求,直到自我满意! 我们常说的谚语中,有句“一窍通,百窍通”的名句。不同世界、对象之间,专家们各自的沟通却是一样的容易。此言并非是自诩已经通了一窍,我只是感受到在音响世界也情同此理,终毕生的努力追求必定能感悟到其中真正的喜悦,进入一个极致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厨师与摄影师会意外的投缘。这恰恰说明,意义和价值存在于对象,其实它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之前,我讲过AV与纯音响的差别,两者在作为对象的技术和道具层面自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本质、以及各自所追求的行为方向性和兴趣爱好却完全不同。
第四篇 以谦虚的态度面对唱片,让音乐家的心与自我形成共鸣 人们常说,音响重播是一种现场的再现。意思是说先有现场,后有唱片。确实如果没有演奏,就不可能产生LP或者CD。现场和唱片,究其音乐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只是有必要认识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鉴赏形式和条件的不同。由于对此认识的不足,导致音乐烧友与唱片音响烧友的不均等现象产生。更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所遇到的音响烧友并不一定是音乐烧友。有的音响烧友,音响系统非常的高大上,但是唱片(这里统指LP、CD等软件)却少得可怜! 现场也好,唱片也罢,音乐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在音乐欣赏手段方面,它们各自拥有固有的体系和独特性。 谈到现场演奏与唱片重播的关系,我们常常听到“现场有一种唱片所没有的感动”。这种说法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仅就音乐带来感动这一本质的话题和价值而言,两者是一致的。音乐的本质是从心灵到心灵之间通过声音传递的一种信息。 演奏音乐是通过空气导体向听众传递演奏者心灵的一种活动。同样,聆听音乐演奏也是通过空气传播,将自己的心与演奏者的心紧贴在一起形成一种共鸣。有些人无视声音与心灵的内在联系,他们高谈阔论“音乐只有现场”,以为只要演奏者与观众的面对面就能产生“心灵感动”。关键还是在于声音!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唱片没有演奏的灵魂。问题是如果我们先入为主认定唱片就是那些通过机械设备生产出来的媒体音乐的话,就会无视优秀唱片的存在。现实的情形是录音能记录演奏者的心迹,并非只有依靠现场才能传递的。现场未能传递心迹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危险的是,对于唱片和音响的歧见和偏见,它们一经先入为主,心灵就不可能再有交集。 聆听唱片时,应该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用一种认真的心态去面对。面对唱片,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敬意,心灵沟通就很难进行。 面对音响和唱片,倘若我们没有崇高的价值观,只将唱片视为记录载体、将音响器材当作普通的家电产品,以此来听音乐的话,感动心灵无疑是一句空话。一些人在选择音响器材时,一切以价格为优先,尽量挑廉价货的心态,恰恰证明他们从来就没有认同过行业的价值观。音乐演奏的心永远不可能打动这种人的。 相反,面对唱片心怀敬意,相信它是演奏者心灵告白的载体,以谦虚的态度集中注意力倾听扬声器出来的声音,只要是优秀的音乐载体,它必定能传递演奏者的心灵。若仍感受不到这样的信息,就有必要进行谦虚的自省。对于唱片和音响,只要有过一次被音乐感动过的经历,就会相信我的观点。这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现场的珍贵稀缺之处是由于其音乐的声音不可重复。现场传递心灵。它、具备了感动人们的客观条件,就像备餐一样具体详细。相比之下,音响只有纯粹的声音,欠缺现场的客观优势。但是它同样有充满魔力之处,就是只有声音才会有的那种纯粹性、现场不可复制的声音可以来回反复的聆听。 唱片与现场正好相反,可以反复聆听同一个演奏。每次聆听所加深的理解又能获得新的感动。新的感动令心灵沟通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切正是现场所不能取代的。 而这种愉悦和感动正是音响发烧的极致境界! ***译者注:文章中的“发烧”一词,原文是“趣味”,即兴趣爱好。按照中文的语境,我有时候将它意译为“发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