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499834

查看

133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nba

889#
发表于 2014-8-13 14: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8-13 14:25 编辑

首先谢谢郁兄《纯音响之诱惑》的翻译,辛苦了。

以下提出一些观点或意见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篇
重播抽象世界“声音”的非常不可思议之“器械”

音乐艺术就是利用人类认知薄弱的、抽象的声音为素材制作而成。它与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同。与其他艺术相比,它没有诸如此类的说教,抽象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而探索这一无垠空间的兴趣正是音响发烧魅力之所在。

    只因空间无限,才会奥秘无穷。这一世界的奥秘需要自己开拓、发掘。说穿啦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世界(其实人类的行为全都如此的。。。。。)。正因为是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欲求日益高涨,永无止境。音响的独特魅力在于代表现代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叫做OPT Mechatronics的先进技术与抽象的心像世界的完美结合。

    也许我们会觉得存在于头脑中无垠的抽象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硬件是毫不相干的。然而,当这种无形无踪的事物与最先进的OPT Mechatronics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当然,能将如此高难度的抽象世界进行录音、重播的器械---这里所讲的器械,不仅仅是指机械装置,更指的是系统整体---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

    一说起器械,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代替人类运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东西,但是,音响器材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器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牵动着我们的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
-----------------------------------------------------------------------------------------------------------------------------------
第一篇肯定了音响器材在“大脑和心灵”、“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的作用。
第三篇是否又否定了音响器材的特殊作用了?

第三篇
"发烧的本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本人的聆听和心态"--------------这里所指的发烧对象应该是音响器材、音响技术和唱片,特别是音响器材,对不对。而“聆听和心态”应指聆听音乐时的心态。  上面第一篇的其中一段:“重播的器械---这里所讲的器械,不仅仅是指机械装置,更指的是系统整体---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和“音响器材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器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牵动着我们的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 ”  所以这里是否矛盾了?第一篇是把音响和音乐联系起来了,现在又把它们分割。既正常又不正常,既合理又不合理。发烧的对象既可以音响也可以音乐,又可以音响和音乐。


“刚才我提到了噪音混杂的声音、与接近现场内容细节丰富的声音,它们两者间的不同。需要澄清的是,单就欣赏音乐这一抽象艺术本身来讲,杂音多少与否、频率响应如何,其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我想强调的是,真正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受听者。 ”------------上面菅野冲彦先生说过:"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  这里是否又矛盾了?

不过,通过菅野冲彦先生的访谈录增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音响与音乐,启发良多,文章须有瑕疵,但不愧是一般人做不到想不到的一篇好文章。








点评

第一篇强调的是“音响是重播音乐的不可思议的器械”,第三篇强调的则是“发烧的本质取决于心态与聆听方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提升。作者强调了器材的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人!人的因素第一。  发表于 2014-8-13 15:17
感谢nba兄的详细点评。这是一篇译文,读起来有些拗口和“朦胧”,加上本人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更有导致误会的可能。其实,作者的主题是不矛盾的。  发表于 2014-8-13 15:09

使用道具 TOP

zzz

890#
发表于 2014-8-13 15:21:3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菅野冲彦先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音响和音乐的世界,认识到了一个“真理”
“一切唯心造!”

一段音乐是不是好听,一套音响是不是合理,从其本质来说是由聆听者,而非器材及音乐本身决定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听个收音机,听个磁带,都觉得比现在几十万的音响好听。

因此,菅野冲彦先生提出了唱片演奏家的理论。一张唱片本身是没有标准的,是通过播放者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唯心造”。音乐的感染力是通过播放者自身创造的,也往往只能感染播放者自身。不过这个观点,估计很多大烧,老烧都是不认同的。

音响器材是播放者的工具,播放者通过器材才能创造自身风格的唱片演奏。这个器材本身是物质的,但创造出来的音乐是无形的。而音乐本身播放的好坏是人为认定的,也是无形的。因此在本质上,我们要否定标准的存在,因为那必然是千人千口,众口难调。

就好像电影。一部电影的好坏,是观看者自身决定的。但是,毫无疑问,世界上存在这奥斯卡奖这个东西。又反过来,得到奥斯卡奖的就是适合你的电影吗?但是奥斯卡奖又是所有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这种矛盾存在与世界的方方面面。音乐、电影、小说、美食。。。。。,应该说所有的方面都存在。

其本质是,人是一种只能感受自己感觉的动物。但人又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动物,所以又会建立一种共同的标准。人的自我感受和共同标准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解决。

回到音响。一套系统到底好听不好听,就由他的主人说了算,还是另有一套众人的标准来定义呢??两个发烧友可能会为了一套系统吵翻天,实际只是由于他们的听觉系统只能感受自己耳朵听到的东西,同时两人以前生活背景和感悟也不同造成的。

菅野冲彦先生显然更关注自身的感受,而非一个普世的标准。抓住这点,就能明白他的总体思路,他的文章就容易看懂些。我个人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如果对于音响重放有一个抉择:“求真还是求美”,我亦然选择求美。因为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真实的标准。“一切唯心造”,适合你的东西就是最真的东西,其他都是假的!

点评

“一切唯心造”!如同文学、绘画等艺术,植根生活、基于现实,但必定胜于现实生活,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从人文的角度去发烧音响,欣赏音乐?!物质能让人变为土豪,而崇高精神下的物质能让你蜕变、渐渐的成为贵族!  发表于 2014-8-14 10:13
真不代表美,音响而言,我宁愿舍真求美,呵呵  发表于 2014-8-13 19:03

使用道具 TOP

zzz

891#
发表于 2014-8-13 15:30:28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一点,世界的本质是无序的,无标准的。

但当无数无序,无标准集合起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有序,标准的表象。具体参考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

点评

“约定俗成”,无规则是不能成方圆的。音响世界也同,遵守这些“客观”标准是发烧音响所经的基础的、必须的阶段。  发表于 2014-8-14 10:19

使用道具 TOP

nba

892#
发表于 2014-8-13 16:5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8-13 16:59 编辑

音响或音响技术是有标准的,就拿谐波失真来说,当超过多少人耳就能听出来,音响器材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内,这是有标准的,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总谐波失真的最低要求为:晶体管:前级放大器为0.5%,合并放大器小于等于0.7%,但实际上都可做到0.1%以下:FM立体声调谐器小于等于1.5%,实际上可做到0.5%以下;激光唱机更可做到0.01%以下。等等。国家有国家标准,国际有国际标准,电声领域还有很多标准:

电声设计标准: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D8ad3w26ERsnRXUZ1uG

无线WIFI行业标准及测试:http://www.elecfans.com/soft/162/2011/20110310189959.html

IEC/TC29标准: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JS200306027.htm

http://www.baidu.com/s?tn=baidus ... 7%C9%F9%B1%EA%D7%BC








点评

音响以及相关的技术肯定有需要遵循的客观标准,如同音乐乐理。这是基础,而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张旭、怀素的狂草并非醉酒后的如来神笔,而是遵循书法艺术客观规律之上的极致的“谁心所欲”!  发表于 2014-8-14 10:30

使用道具 TOP

893#
发表于 2014-8-13 18:54:22 | 只看该作者
几天前已拜读了菅野冲彦先生<纯音响的诱惑>的译文,老郁劳苦功高,赞一个!同样注意到nba兄所提的问题,不过我更关注文章的精髓与启迪。

点评

拙译如能让各位从中有所启迪,已经满足。继续一起努力。  发表于 2014-8-14 10:41

使用道具 TOP

nba

894#
发表于 2014-8-14 11:38:5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一点意见:主题或标题《纯音响之诱惑》改为《纯音乐之诱惑》或《纯音响和纯音乐之诱惑》更为贴切、恰当。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点评

谢谢你的建议。译文尽量忠于原著(原著的标题是《ピュアオーデイオへの誘い》),目前我也只读到第四篇,无法探知新篇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发表于 2014-8-14 12:01

使用道具 TOP

nba

895#
发表于 2014-8-14 12:3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8-14 15:02 编辑

点评
ikushi  发表于 13 分钟前
谢谢你的建议。译文尽量忠于原著(原著的标题是《ピュアオーデイオへの誘い》),目前我也只读到第四篇,无法探知新篇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
是的,你没译错,但最初版本应该不是《ピュアオーデイオへの誘い》,是最近重新刊登的标题,新的标题不贴切、不恰当。在这点上我不是责怪ikushi ,而是出版社或编辑的问题,还说不定是作者本身的问题,这三者是谁难以考究。标题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很重要 ,标题不好就会显得和内容不对应和矛盾的。如果说,标题不重要,我没话可说。

-

点评

标题非常重要,好像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标题的翻译,我自己也觉得不太满意的。也许该翻成“走向纯音响的诱惑”?或者等翻完连载时,会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祝周末愉快!  发表于 2014-8-16 10:06

使用道具 TOP

896#
发表于 2014-8-15 13:25:34 | 只看该作者
转载日本立体声杂志中文版2014总190期16页,菅野老先生之《只属于我音响系统的唯一之选》,他推荐科林 戴维斯指挥《贝多芬序曲集》,介绍曲二叙述:以音响调试的项目举例,被收录的“科里奥兰”序曲,音乐开头,弦乐五部演奏出强力的八度C音,但于此抗衡的是,和弦每一次都被乐队合奏粗暴和弦所打断,紧接着就是持续的一小节全休止符。这个和弦的平衡和质感,在附加的休止符中像余音一样有一个全音音符,我的音响系统能够大致的抓住这个特征,开头的28秒有很多八度C调强音出现,各种和弦声音被系统的频段平衡所掌控,超高音的位置和水平虽然有细小改变,但却被轻易打破。我体验过很多次,在频段平衡没有很好表现的时候听,完全是另一场演奏。
但是一方面如果平衡控制得好,声音就不会那么单纯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拥有的独特音色,没能展现出魅力的话,对我而言已经失去了资格,就没有调整平衡的意义了。。。。
我对于这段话中文翻译有几处小疑,不妨碍理解音响前辈器材播放演奏之声描述:音响已经非为了感官享受之用,他在聆听演奏的复合音之间和声关系;强弱和弦挂在音箱之上,这得益于他的音箱之选;调声使他听见录音之美;美基于真实但不乏刻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独特音色。

使用道具 TOP

897#
发表于 2014-8-15 19:08:4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日本立体声杂志中文版2014总190期16页,菅野老先生之《只属于我音响系统的唯一之选》,他推荐科林 戴维 ...
670707 发表于 2014-8-15 13:25


本来是旨在自娱自乐。没想到众教授如此重视且认真!
为了表示对上述各位的敬意,我也得认真一点。

nba兄:我们常说,提纲提纲,文章的题目就提纲!但是,这个题目译自《analog》杂志,也许自有其道理?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07兄:我已经不读中文版的《Stereo sound》很久。原因您懂的。我试着翻译了您引用的这段原文,不知能否对您正确理解有所裨益?

      从音响性能项目检测来举例,可选收录在序曲第二首的《科里奥兰》。乐曲开头,弦乐五部最强烈演奏C和弦,与此对应出现的齐奏下属和弦仿佛要打断这一和弦,紧接着的一小节全止符。这些和弦的平衡度与质感,还有休止符尾音绕绕的堂音,单凭这些,我就能大概估摸出一套音响系统的能耐。
      开头这28秒里大量涌现的C调和声展开时带出的各种和弦回响,极容易受到系统频段响应的左右。只是稍微动一下超高音位置或水平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以往有过几次经验,在频段欠缺平衡度时,感觉像是在听另一场演奏。
      然而,是否说只要调整好平衡度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声音并非如此简单的。对于我自己来讲,哪怕有完好的平衡度,只要无法重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固有的独特音色,音触的魅力,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现场音乐也好,记录的音乐也罢,只要是音乐,就一定存在其相应的魅力。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装置来发掘它们,加以欣赏。

使用道具 TOP

898#
发表于 2014-8-15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ikushi兄译得好呀!请看原译与兄译比较一番便知哦,现例句如下,兄翻译为:1.还有休止符尾音绕绕的堂音,单凭这些,我就能大概估摸出一套音响系统的能耐。2.只是稍微动一下超高音位置或水平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以往有过几次经验,在频段欠缺平衡度时,感觉像是在听另一场演奏。此两句原译我感觉未能达意,兄入木三分。这是菅野老先生对音响调声功夫所在!器材设备的解析力本身已具有,如何使刻画出来除了设备自身能力外,烧友的“增减”力量功不可没。所以唱片录音之美未必是现场演奏能听能闻,二者皆有不可模仿之处。我以为演奏者将音符造就美音是烧友孜孜以求目标,它可借助于现场声学条件和录音水准得以更好体现。

点评

翻译比原创难很多!Stereosound的很多译文比阿尔丁顿的朦胧诗还难懂啊!听说之前的译文出自年轻的留学生之手。没想到新东家接手后,仍然没有进步。对于广大的烧友同胞,这是一大悲哀!  发表于 2014-8-16 09:58

使用道具 TOP

899#
发表于 2014-8-15 19:4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ikushi 的帖子
回兄,我以为Kondo声美不仅在于音色附加值上,更重要在于它对于“演奏之声”的刻画能力上,它已经超然于数据的机械还原上了,当然需考虑系统的整体性,毕竟其局限客观存在的。

   

点评

世上本无完美之物。完美是人类的美好向往,也是改造事物的能力之体现。也许您听过很多次Kondo器材搭配,但我还是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因为Kagura才是里程碑!祝周末愉快!  发表于 2014-8-16 09:47

使用道具 TOP

900#
发表于 2014-8-16 12:4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ikushi 的帖子
楼主兄好,再次高兴地收到兄回复,甚感荣幸。唱片录音工程师将演奏之声在厅堂里残像以堂音形式记录下来是乐谱里没有的也非演奏延长值,它是录音之美体现方式之一,而Kondo器材将其亮晶晶地刻画、烘托出来,非所有器材能力所及,乃设计者悟性所谓。菅野老先生已然把各频响点调整作为聆听和弦音之间和谐与否的手段,是一种高于单纯地游离于高、中、低之间徘徊行为,其实质为调声方法,也是烧友神秘之处,因为任何一套器材房间难以度身定做。Kondo器材对于演奏之美的刻画,我们是否能用“以快达慢”理解呢。因为它某设备能使低音、超低音部分以迅雷般力劈沉地,也能使柔弱的超低音缓缓铺张,可是其力量支撑与动力源泉非他家器材。张开庞大的音场,能量充沛,在其范围内将乐器定位清晰明确,刻画出主奏乐器演奏技法——弦乐同时拉二弦与三弦之差异声,名琴在某弦上独特音色,手指按三键与两键有迥异。它指明出:演奏是动作在前声音在后,而聆听者反其道,闻声辨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19:33, Processed in 0.02716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