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2973

查看

14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zwmm

85#
发表于 2016-3-11 08:1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ver 于 2016-3-11 08:21 编辑

花这银子买地毯不如重新设计装修了!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6-3-11 09:17: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讲得很有道理。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6-3-11 14:42:19 | 只看该作者
主锁 发表于 2016-3-10 18:36
而且,我觉得一套系统里最珍贵的是低频,好比汽车底盘,如果没有处理好,中高频再华丽,对于整体而言,都不 ...

低频是一切的音乐的基底,不过从我目前测过的几百个项目来说,超代频没有出现过混响时间低于中高频的,目前也没有发现全球有什么材料可以只吸收超低频,常见家居织物及各种吸音棉都是同原理吸声,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吸音材料只能吸收此材料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所以不必担心超低频过吸,目前世界上也没出过吸音材料导致超低频过吸的案例及数据。

点评

您前面的话我表示赞成,应该没有哪种材料只吸收特定频段(其它频段也会涉及无非少些) 但“目前世界上也没出过吸音材料导致超低频过吸的案例及数据”,未免有些太绝对了  发表于 2016-3-11 16:30
因为装修不当导致超低频吸收过度吸收的案例,还真有,我身边就有,但我没有数据,其实有时耳朵就能听出来  发表于 2016-3-11 16:30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6-3-11 14:43:56 | 只看该作者
rover 发表于 2016-3-11 08:17
花这银子买地毯不如重新设计装修了!

这是老辈发烧友的常态作法,完全的主观主导,但还算能联系自然常识,只是专业的程度和处理的准确度的问题。有此意识还是不错的。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6-3-11 16:53:59 | 只看该作者
明明可以靠耳朵听声音,偏偏要靠眼睛看数据。。。

点评

眼睛看的数据可是仪器测量出来的,比耳朵直接听可靠吧,除非仪器或测量方法不对。  发表于 2016-3-12 10:05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6-3-12 01:06:07 | 只看该作者
声音是一门科学, 自然需要仪器加上数据。人耳的辨别力 差异太大了, 也主观,最多是辅助和微调而已。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6-3-12 08:43:51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是只吸超低频的材料,不是说结构,如果空间出现大量木框架是有可能导致超低频能量消耗比较快,我们也有此方面的数据的

点评

对嘛,我一直在强调“装修”,而非单一材料。装修即多材料混合搭配,若组合不当,就会吸过头。过犹不及,所以要慎重  发表于 2016-3-13 13:55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6-3-12 08:47:03 | 只看该作者
dx300 发表于 2016-3-12 01:06
声音是一门科学, 自然需要仪器加上数据。人耳的辨别力 差异太大了, 也主观,最多是辅助和微调而已。

人耳的精良程度其实是超仪器的,仪器是被人所设计,是为人所服务,提高效率,提高精度,提供科学量化的。人耳个体差异太大,看《最强大脑》就知道了。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6-3-12 08:5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成都小春 于 2016-3-12 09:01 编辑
jogo 发表于 2016-3-11 16:53
明明可以靠耳朵听声音,偏偏要靠眼睛看数据。。。

明明是科学数据为基础制造出的器材,你却要偏执的排斥基础的科学量化,唯听感主观因素为唯一。不是人人都是大师,也只有极极少数的人,能肉耳听出空间混响时间的长短,更不说每个频段的长短,相信你能理解这个会影响听感,但影响多少,影响的程度是在你的经验判断能力范围之内,还是之外,还是有量化数据更合适一些。不应该固守一种方式而排斥另外一种方式,这不是两种相悖的方法,而是都可以为提升效果而可以采用的不同手段。虽然哪种都不能完全代替哪种,但也没有哪种可以排斥哪种。
分享给你看一下,你天天听的音乐是怎么组装制造出来的:


发个对话先吧:



首先,最小的录音公司,都至少有两个房间,一个是录音室,一般设计为半消声室,就是混响时间,中高频为0,和室外一样没任何声波返回来。录小制作的人声或乐器,只录直达声,录了后的"毛片“再通过另外一间监听室或叫混音室的空间,通过监听音箱回放来组装。添加混响时间,修正问题,修饰音色。工程方法生产唱片母带。
而这个监听室,如果是大的录音公司,一定是按国际标准的一系列指标,例如以此空间的最佳容积来设计最符合此空间的最佳全频段混响时间等。而混音师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音箱放出的声音来制作。
说到这里,相信不用再多说了,我们的听音室的声学环境该怎么来,是不是应该也还混音师制作唱片的空间算法去还原,去尽可能的接近录音师的聆听情景。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6-3-12 09:03:51 | 只看该作者
HD800 发表于 2016-3-10 21:06
多数发烧友都凭感觉玩嘢的,不要认真。有钱烧就是!

但是烧友多是有极认真和偏执态度的人。
烧钱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效果,但怎么烧,烧得是否合理和科学,这个是受知识和眼界所影响的。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6-3-12 09:13:42 | 只看该作者
成都小春 发表于 2016-3-10 15:25
硬装还是软装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是控制度量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音乐是什么制造出来的

发个对话先 ...

一个0混响,一个制作要加入混响,再一个是喇叭重播录音时的混响。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6-3-12 09:22:17 | 只看该作者
                                                  Linkwitz 接受 HiFi News 专访--转贴
      发烧友通常认为各种天价的名牌音箱就很牛逼,可是实际上无论是世霸还是卡玛出的新旗舰,都和我们大多数人没一毛钱的关系。首先是它们太贵实在没几人买得起,然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其实听起来它们的效果也就是那个样了。但下面这个事,对于喜欢自己DIY折腾音箱的发烧友真应该关注一下,因为音箱圈的风向真的要变了!

Linkwitz 去年底获得了 IOA的Peter Barnett 奖,而 IOA就是英国的声学研究所。
     这个奖过去些年的得主里和我们音响和AV发烧友有关的有 :
2010:  Leo Beranek,  现代声学集大成者,写了两本书: 1. 声学:《声场和扬声器》,54年出版,不断改版,仍然是电声学第一教科书;  2. 音乐厅和歌剧院:《音乐声学和建筑》

2004, James Angus, DSD 1 bit 数码格式开发者,和Sony一起开发SACD

2014 Malcolm Hawksford, 数字信号处理大牛, 数字分频DSP 鼻祖,86年拿佳能合同开发第一个DSP。DAC中的超采样,noise shaping(噪音整形?)都是他搞的

2002, Wolfgang Ahnert,   专著 Sound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  , 室内声学泰斗

2008, David Griesinger   音响心理学先驱之一,80年代开发数字环绕声,录音师,歌手。。。

2009, Neville Thiele,  喇叭单元的Qts, T 就是他了!

2011, Robert Walker,  环绕声和多声道声学。

反正这些人都是音响历史上的牛人中的牛人。

     然后去年年底就是 Linkwitz了。这个奖给Linkwitz不是因为他老人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的 L-R分频,那个是他年轻的时候玩票。颁奖实在是因为他在过去十几年内对于普通家庭环境下的声音重放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开始改变业内人士的认知并得到同行的认可。

    Linkwitz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和主流的商业厂家唱反调,所以多年来被各种发烧杂志和媒体边缘化。但自从去年底得奖,这马上最近一期老牌的英国发烧杂志 HiFi News 就派了一个资深发烧老枪 Barry Willis 做了一个专访。下面就是这期的文章。DIY的多少是个技术派,我觉得至少这个文章可以让大家多思考一些。

           这几天我抽空翻译了一下这篇专稿,作为一名享受了Pluto和LXmini多年的用家,我一直崇拜Linkwitz。翻译这个文章,一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Linkwitz,了解音箱设计的前沿,二是也算感谢Linkwitz,尽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论坛留个中文的档。我比较惊讶这文章的调子,因为作者是一个极其资深的,老派的发烧友。下面的翻译稿前我会做简单介绍。

        Linkwitz的东西不管大家是不是要跟着玩,但无论如何,他的观点和看法都是值得大家好好琢磨的。下面这段先翻译的是同时发表在同期杂志里面 Linkwitz 和HiFi  News 的技术主编 Keith Howard 谈论扬声器设计现状的节选:

     长期以来音响圈都流行着各种争论,比如关于障板和箱子,房间声学校正,数字信号处理,录音话筒的摆位..等等。 Keith Howard 试图从Linkwitz 这里寻求一些答案:

问:您的兴趣在于追求一个自然的,又逼真的立体声音场。这让你对很多环节思考---从扬声器设计,到房间的布局,到新的录音话筒的摆位,还有那个为了在自然条件下录音的S+R阵列 。专业的录音工程师对此有多少兴趣?
答: 没啥兴趣。但我却因此认识到了录音工程师的很多条件限制。比如说,交响乐团的指挥会要求按照作曲的总谱来考虑效果而不是考虑坐在家里听众的音效。卡拉扬当年在录制柏林爱乐时有过类似的想法。要了解更多录音方式,可以看看youtube上的一个讨论视频。

问:你呼吁扬声器在可闻范围内应该要有一致的指向性,这样直达声,早期反射声和回声都有着接近的频谱... 这个观点和1979年Daniel Queen 的说法类似。  那今天的扬声器设计师们比起1979年的时候是不是更关注这个了?
答:从现在的扬声器设计我看不到一点这迹象。他们依然把他们局限在箱体的圆角和缩窄箱体高音区的面板这些地方上边。 这些做法只能改善轴向的频率响应。几乎没有谁在努力控制水平的2π响应,更别提谁在考虑4π的空间响应了。

问: 你似乎对DSP的房间校正技术不大热衷。你觉得这个技术在一个具有一致指向性喇叭的家庭空间里面有没有用途?
答: 只有当喇叭辐射出不均匀的音色的时候,房间才成为问题。我还没发现指向性一致的喇叭需要房间校正。只要直达声和相关的被延时的反射声和回声是一致的,我们的耳朵和大脑就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一个反射空间里的声音。

HiFi News & Record Reiew   2016  3月特稿
作者:Barry Willis -- 美国影音界的专栏作者, 主要兴趣是HiEnd 音响。在Stereophile 担任撰稿编辑20多年。05年开始加入TAS 。07年开始成为HiFi News 在美国的编辑。HiFi News 也是英国最历史悠久且最权威音响杂志。他同时也为美食,视觉艺术和剧场写各种评论文章。 去 www.stereophile.com 上搜 Barry Willis就可以看见他在这个杂志和网站上写了多少的器材评测!看他的总体的喜好取向,他应该是属于他自己文中的那个最顽固的发烧友。

译文:
科学先驱通常把他们的名字和新发现的物种或者天体联系起来从而名垂青史。同样的,用名字命名一个器件或处理方式或数学公式也是工程界里的荣耀。

Linkwitz就是这个这种层次上的工程师。作为几乎被所有商业喇叭所广泛使用的L-R分频网络的2位开创者之一,Linkwitz终身致力于不懈推进声学和音响工程的前沿和边界。毫不夸张地说,他在这两个领域的贡献比今天地球任何活着的个人都大。

无数的粉丝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Linkwitz获得了许多专业的荣誉,比如最近的Peter  Barnett奖。这个奖是由伦敦的声学研究所在2015年底颁发,以表彰 他在电声学上的“技术的卓越性,实用的先进性和教育”。

作为数十篇技术论文的作者,他有一群仰慕他的同行,还有无数的粉丝,并且几乎没有来自以神学和魔法导向的发烧界的暗枪 – 这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烦人的观点的领域是非常不寻常的。

Linkwitz用手机告诉我怎么去他家 -旧金山北部20英里的一个镇。”17年前看房的时候,我的主要要求就是环境要安静” 他用带着德国口音的男中音说道。
“我老婆带着声压计去看房。中介说他们从没见过我们这样的”

他简单地带我看了一下宽阔的院子。在一个角上是我们在汽车厂里能见到的升降台,通常用来拖出变速箱和引擎。他在安静无风的日子里用这些来帮助测量喇叭单体和实验喇叭。边上就是他舒适和井井有条的办公室和Tamalpais山脉的壮观景色。有很多的参考书-有些甚至是他学生时代留下的。还有很多测试器材,有些是自制的。

Linkwitz有很多手提电脑。大多都有HP的标志,他当年工作过的公司。但没有苹果电脑。”一开始我用苹果的,但它是个封闭的系统”他解释到,‘苹果运行不了MLSSA’
‘从那以后我就用PC,因为PC有各种工程所需的软件插件。我不像有些人那样盲目地迷恋苹果。’

日常的东东
他的听音室声学上有些空。里面是实木地板和天花板,一块地毯,几个装满书的书架,两边是玻璃墙。房间里没有声学处理,除了一对火炉前面的不寻常的喇叭外,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Linkwitz不大喜欢房间校正系统。“问题通常不是来自于房间”他强调“几乎总是喇叭的问题"他引用著名的Harman集团的声学工程师Floyd Toole的话说"房间里摆你日常的东东就行了"。
    他连上LXmini,一套小型的2分频开发障板系统。他用了小口径单元,2跟长PVC管子,橡胶下水管接头和一段在高音单元背后的,看起来像是罐头壳一样的扩散器。
分频是Minidsp的数字分频 (‘棒极了,500美元的香港货’)。系统的其他器材包括罗技 Touch,Oppo BdP105 和三台ATI的功放 602, 1202 和1800 (‘好声且可靠’)。在这些器材背后还有一台古老的Thorens黑胶转盘。当我问起时,Linkwitz摆摆手‘好多年不用这玩意了’。一套完全的LXmini系统,除了功放以外,任何爱好者可以轻松花不到1200美元给装起来。

线材方面,所有的数码和模拟的线材,喇叭线,电源线 都是普通的。Linkwitz不相信怪异的线材。某些线材的生产者试图让他相信线材真的会让系统不一样。“我对不同的音效和音色没有兴趣”他坦率地说“‘我只对准确的声音感兴趣”。

系统里也没有电源处理和冲击保护装置。‘加州很少打雷。如果电源线路设计得当,没有必要加这些东西’

醍醐灌顶
当他从一台运行Jriver软件的电脑上通过USB播放音乐的时候,我坐在正中的位置聆听。一开声就令人醍醐灌顶:The Kings Singers 的 the boxer。人声被清晰地排列在一个宽且深的舞台上,它所具备的细节,透明和宽松和超脱是我在以往任何价位的任何系统上极少听到的。

接下来曲目是Ray brown 三重奏的一个现场录音,里面一段架子鼓独奏犹如就在那房间中一般;Paul Simond 的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的节奏感堪称典范;Rebecca Pidgeon诠释的Leonar Cohen的经典 ‘哈利路亚’ 简直已经到了录音所能体现的宗教体验的顶峰。Linkwitz有着深厚的来自欧洲古典音乐背景,我很惊讶他对其它类型的音乐也有着宽泛和不挑剔的口味。

我在过去近40年和音响和发烧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听过许多令人惊讶的系统(Barry是美国资深HiEnd音响评论- 去www.steroephile.com 可以搜到他的无数评论文章)。但我不得不说,Linkwitz的这套小小的家里敲打出来的系统是屈指可数的最好的之一。这是一个结合了 逻辑,理性,独立观察和极度耐心的结晶的系统。它是一个真正工程的典范:没有巫术,没有忽悠,没有起哄的邪教。

他的大的系统,LX521.4,在2015年的RMAF上大出风头。它和他的小兄弟有着一样的透明,宽松,但却更有力道和厚实。这得益于10寸的长冲程开发障板低音。它们被安装在V型支架上来减少机械振动。橘黄色框架用来隔离低音和中高的影响。

在他的研究中,Linkwitz被现在高性能单元的进步所鼓舞。他列举道,音圈运动的线性,音盆的材料,分割的控制,大冲程,频率的延伸。

在他看来,扬声器技术其它方面的进展远比不上单元的进步-他比较喜欢SEAS 。他对箱体的改进尤其悲观 -  ‘除了把几个单元指向空间的一个点,箱体面板的设计上毫无进展!’     他同时还认为,录音上话筒的使用不当也是一大问题。
最大的障碍

Linkwitz认为对喇叭指向的忽略是录音重放真实度的最大障碍。在被问到那些喇叭的特性对真实度具有最大影响时,他说 ‘辐射指向的形状,频率响应,功率响应 – 就按这个顺序’。在谈到其它喇叭技术类型时,他说‘号角在获得高声压时有其独特的位置。静电和磁性平板绕过了普通箱子突起的辐射指向问题,但在发散模式和房间作用上也有自己的问题’。

80岁生日
现在所有的Linkwitz的所有工作都是关于开发障板的动圈扬声器设计 – 深受所有有幸听过这些设计的音乐爱好者的热爱。在一些广受传播的话语里,他毫不掩饰 – ‘发烧市场已经被很恶劣地误导几十年了’。

像这样整晚和一个真正的天才一起聆听音乐,特别是和如此友好和谦逊的Linkwitz一起真是一个荣幸的事。这会让最顽固的发烧友重新考虑他的思维定势。

Linkwitz在2015年11月和他的家人一起庆祝了他的80大寿。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声学每个阶段的快速发展。

这样的快速发展还能能持续下去么?当我问他今后100年会怎样,他回答道,‘我不知道,我只是希望人们依然能像今天的我一样从好声音中得到乐趣’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9 22:41, Processed in 0.02970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