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911

查看

1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97#
发表于 2011-10-5 00:0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0-5 00:11 编辑

我现在已经能将四首歌的演绎风格和乐迷取向之间的关系,画出一个轴线分布图。
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演绎风格,也就没有绝对取向。关键要看我们想在里面听到什么。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1-10-5 00:2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0-5 00:36 编辑

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演唱的关键词:
我认为是气息、音色、细致、变化和乐队织体。

这是一个菜鸟乐迷提供的最后四首歌的轴线分布框架。
就这个框架而言,确实是斯瓦兹科普夫为最佳演绎。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1-10-5 00:42:21 | 只看该作者
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演唱的关键词:
我认为是气息、音色、细致、变化和乐队织体。

这是一个菜鸟乐迷提供 ...
alma 发表于 2011-10-5 00:28

呵呵,请君入瓮了似的。
关键是,哪一版你自己最喜欢呢?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1-10-5 00:5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0-5 00:57 编辑
呵呵,请君入瓮了似的。
关键是,哪一版你自己最喜欢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5 00:42


除了气息控制以外,音色、细致、变化和乐队织体,斯瓦兹科普夫完胜诺曼。
我自己的偏好,当然是Lott。

老念你不得不佩服,工科的思想对音乐鉴赏是由相当帮助的。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1-10-5 01:21:07 | 只看该作者
德拉卡萨版的变化是相对最少的,伯姆的管弦乐部分也有意迎合她那种“小清新”,出来的效果还挺迷人儿,但显然与原作初衷所意图达到的那种复杂的艺术效果有较大的距离。因此严格点儿说,这版基本不能被称作特别正宗的该作品演绎,或者说这是一个降低难度系数和简化艺术效果的典型版本。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1-10-5 09:3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 的帖子[/b
老师,不是诺玛唱的不好,只是觉得声线上喜欢德拉卡萨,两张片我都有,都不错,就是后者打分高。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1-10-5 08:23:58 | 只看该作者
在探讨《Vier Lezte Lied》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联想到理查的另外一部暮年作品《死与净化》。但有一位大师至少注意到了这点,这就是卡拉扬,他在DG把这两部作品录制在同一张唱片中,抛开Shinelb兄念念不忘的雅诺维茨的演唱不说,卡拉扬的确注意到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生命最后,一位80多岁的老人,荣华退尽,归于沉寂,而昔日美好的德意志山河与灿烂的德意志文化在一片焦土残垣之间呻吟,这种痛苦难以自拔的伤逝没有产生出像马勒思维结晶的《亡儿悼歌》那样的悲愁离世,以理查·施特劳斯的能力完全能写出那样的作品,但纵观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人生,他的字典里面就从来没有出现过消极厌世,他热爱人生、享受人生、歌颂人生。生命最后,尽管山河破碎,但他仍然要用最美好的回忆来架起一座通往他向往之中的天国来世的虹桥。他的这两部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唯美。《死与净化》实际上就是不带歌词的最后的歌,而《最后四首歌》就是一部有着歌词的交响音诗。演绎这两部作品,最主要的着眼点就是做到:唯美。旋律和织体作曲家已经做好了,演绎者需要做的就是把旋律和织体控制成唯美的圆弧和空灵,音色成为演唱者的关键,在这种氛围和情境下,只需要一种音色和呼吸模式去镶嵌进去。所以,这部作品苛求演绎者无法做出更多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把精心的控制化于无形的唯美的感官体验是最大的成功。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1-10-5 16:46:42 | 只看该作者
在探讨《Vier Lezte Lied》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联想到理查的另外一部暮年作品《死与净化》。但有一位大师至少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5 08:23


我觉得《死与净化》最妥帖的是和《变形》安排在一块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1-10-9 01:43:49 | 只看该作者
在探讨《Vier Lezte Lied》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联想到理查的另外一部暮年作品《死与净化》。但有一位大师至少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5 08:23


谢谢1060兄精彩的点评。完全赞同兄的见解。

手上版本中,四首歌演唱的顺序很有意思,除了弗拉戈斯塔德的历史首演,还有德拉卡萨、Lott的顺序和首演一样。其他版本都是按照常规顺序。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1-10-9 02:01: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1060兄精彩的点评。完全赞同兄的见解。

手上版本中,四首歌演唱的顺序很有意思,除了弗拉戈斯塔 ...
alma 发表于 2011-10-9 01:43

懒得自己解释了,自清风引一段过来:“。。。。。。按照作曲家生前的意愿,1950年5月22日,由女高音歌唱家克斯婷·弗拉格施塔特担任独唱、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挥伦敦的英国爱乐乐团在伦敦艾尔伯特大厅首演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此时距施特劳斯去世八个多月,距施特劳斯夫人去世刚刚九天。
由于作曲家本人并未为这四首歌排定先后顺序,他甚至没有明确想到将这四首歌组合为一部作品演出,因而首演时四首歌的顺序是《入睡》、《九月》、《春天》和《在夕阳下》。
《最后四首歌》有两种不同的演唱顺序,通常顺序是:《春天》、《九月》、《入睡》、《在夕阳下》;但如果按照创作时间排序,则为《在夕阳下》、《春天》、《入睡》、《九月》。
时至今日,偶尔还会有人按照这个奇特的顺序演出或录音。以这种顺序演出或许考虑到使女高音歌唱家在演唱技巧艰难的《春天》前能够让嗓音做准备和练习,就音乐所表达内涵的逻辑而言则缺乏说服力。”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1-10-9 02:05:38 | 只看该作者
还要说一句,我刚下单订了这个,希望平林直哉的制作能够好一点还原福特/弗拉格斯塔德的首演!



曲目见背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11-10-9 02:0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0-9 02:19 编辑
懒得自己解释了,自清风引一段过来:“。。。。。。按照作曲家生前的意愿,1950年5月22日,由女高音歌唱家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9 02:01


首演时四首歌的顺序是《入睡》、《九月》、《春天》和《在夕阳下》。
但通常顺序是:《春天》、《九月》、《入睡》、《在夕阳下》;

我想的是假如这四首歌作为一个管弦乐整体,譬如一首交响曲,我会怎么安排?
我会按照柴六的方式,把最激烈的那首放在第三曲。并形成第三首和第四首的强烈对比!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02:27, Processed in 0.02312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